中國南方地區(qū),由于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原因,佛寺的建筑就和北方的特別是敕建的佛寺在部署上或是在風格上就有很大的區(qū)別。例如四川峨眉山許多著名的寺院,都建造在坡度相當陡峭的山坡上。在這里氣候比較溫和而多雨,山上林木茂盛,因此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個沿著山坡一層比一層高,全部用木料建造的佛寺組群。由于天氣比較溫暖,所以寺廟的建筑就很少用雄厚的磚石墻而大量利用山上的木材作成板壁。院落本身也由于山地陡坡的限制而比較局促。但是,只要走出寺門,就是廣闊無邊的茂林,或是重疊起伏的山巒,或目極千里的遠景,因此寺內局促的感覺也不妨礙著寺作為一個整體的開闊感了。峨眉山下的報國寺、半山的萬年寺、山頂?shù)慕右畹榷际菍儆谶@個類型。
在14世紀末或15世紀初,在中國佛寺的建筑中初次出現(xiàn)了發(fā)券的磚結構的殿堂,一般被稱作無梁殿,例如山西太原永祚寺、山西五臺山的顯慶寺、江蘇蘇州的開元寺、南京的靈谷寺、寶華山等。
這種的結構都是用一個縱主券和若干個橫券相交,或是用若干個并列的橫券而其間用若干次要的縱券相交貫通。這種發(fā)券的建筑在西方是很普通的,但在中國,雖然匠師們在建造陵墓和佛塔中已經(jīng)運用了一千多年的發(fā)券,卻是在外表形式的處理上,當時的工匠用磚模仿木結構的形式,砌出柱梁斗栱、檐椽等等。這種做法本來是磚塔上所常用的,把它用到殿堂上來,可以說又創(chuàng)造了佛教殿堂的一個新的類型。在太原永祚寺,除了大雄寶殿之外,還和東西配殿構成一個組群。一般說來,這種結構方法還是沒有普遍地推廣,實物還是比較少的。
有必要敘述一下滿族的清朝(公元1644—1911年)時期中修建的一些喇嘛寺,如北京的雍和宮,承德的“外八廟”等。
喇嘛教是在元朝蒙古統(tǒng)治時期(13世紀后半和14世紀)由西藏傳入漢族地區(qū)的,滿清皇朝中,西藏和北京的中央政權的關系進一步的密切,西藏的統(tǒng)治者接受了中央政權封賜的達賴和班禪的稱號。這種關系的進一步密切也在建筑上反映出來。在北京城的北面修建了東黃寺和西黃寺兩個組群。東黃寺是達賴喇嘛到北京時的行宮,西黃寺則是給班禪喇嘛的?上г诒臼兰o的前半,在反動統(tǒng)治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期,這兩個組群都被破壞無遺了。因此在北京,我們只能舉雍和宮為例。
雍和宮是清朝第三代皇帝將他做王子時的王府施舍出來改建的,于1735年完成,是北京城內最大的喇嘛寺。廟前有巨大的廣場和三個牌坊,山門以內中軸線上序列著六座主要建筑。這些建筑都是用傳統(tǒng)的漢族手法建造的。其中法輪殿平面接近正方形,屋頂有三道平行的屋脊。中間的一脊較高,上面中央建一座“亭子”,前后兩脊較低,各建兩座“亭子”,形成了在下文將要敘述的金剛寶座塔的“五塔”形狀,而這種塔卻是在15世紀由西藏傳到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