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古厝根據(jù)開間大小,民間普遍稱呼這種合院建筑為三間張和五間張,其按進深大小可分為“一進”、“二進”、“三進”、“四進”、“五進”五種。其中二進的大厝為小三開間或小五開間,三進或三進以上的稱大三間張或大五間張。而“一進”民間俗稱“一落”,如“三進”為“三落”。在建筑單體名稱上,以三落為例,通常第一進稱“下落”(前落),第二進稱“頂落”(上落),第三進稱“后落”。
三間張大厝示意圖
五間張大厝示意圖
紅磚厝是以家庭為單位,為四周封閉式閩南大厝。一般來說,一進為門廳,二進為迎客廳或祖先牌位廳,廳兩側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隨意進出的。進前有左右兩廂房,一般用作廚房和儲存草料工具等。進兩旁外側,通常各建一條狹長的房子,稱為"護厝",也叫護龍。廳堂多為三間七架(間,面寬的單位;架,進深的單位),間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進與護厝之間有過水廊連通出入,結構完整。
正屋前面兩側有二廂房,俗稱“櫸頭”!皺晤^”朝天井一面常敞開,使大房既能通風,又避免陽光逼射,有遮陰納涼作用,也是客人、隨從休憩之所。前落與后落以兩“櫸頭”相連,兩落往來甚為方便。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設的戶外廣場稱“埕”。埕中或僅排列小盆花,留出較大場地,作為來客停放車輛、轎馬的地方;或布置為庭園,栽花植樹,假山小池。
大厝內(nèi)布局
“光廳暗屋”為閩南古厝的布局特點。中間廳堂寬敞明亮,為奉祀祖先、神明及會客的場所。廳堂后壁多用可開啟折合的大扇木門隔成,平時閉合與后軒分開。
廳堂兩側為東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門懸布簾,以屋頂小窗取光,室內(nèi)較暗。大房前有檁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隨身用物、箱籠的儲藏間。這種“一明兩暗”的三開間結構,是閩南古厝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五開間即三開間左右再擴展一間而成。古厝就是“一明兩暗”布局基礎上,由數(shù)個單體建筑及外部空間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后軒可布置成小書齋,遇有貴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軒密談。有事時,可把大扇木門打開,把廳堂與后軒合并為一,增大活動空間。
(五)、懸梁屋脊剪瓷雕
紅磚古厝的屋頂都配以靈動美麗的燕尾、馬鞍,裝飾以吉祥圖案,墻體、梁柱、門窗等多輔以木石的透雕、漏雕、圓雕、浮雕圖飾和精美絕倫的磚雕、木雕等特色工藝,異彩紛呈,精巧多幻。其中磚雕尤為獨特,其文化藝術表現(xiàn)力之強烈,是全國其他類別民居所沒有的。
古厝剪瓷雕
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風動石景區(qū)里,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關帝廟。這座經(jīng)歷幾朝風雨的古建筑,至今依舊巋然不動,閃耀著別樣的藝術魅力。就是這座中外馳名的關帝廟太子亭的屋頂,屹立著一百二十個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如李世民登基、岳母刺字、穆桂英掛帥等等,造型生動,千姿百態(tài)。這些就是最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剪瓷雕,剪瓷雕的具體歷史淵源已不可考。相傳,從宋代晚期興建西山巖的“初來寺”時就已經(jīng)有了該項技藝。到了明代,東山興建寺廟、祖祠,該項技藝便開始盛行,至今在閩臺地區(qū)乃至東南亞均有著較大的影響,在那些極具閩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園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