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寺廟
(2)、民居屋頂特色
相較于寺廟屋頂的艷麗繁縟,閩南民居屋頂的特點則更為簡單適用,卻不失特點。民間說法,只有做官或中科舉的人家才可使用燕尾脊,但實際并非如此。除了采用燕尾屋脊的建筑,閩南系建筑山墻面因形如馬背弓起,故通稱為“馬背山墻”。馬背形式多種,造型依風水的五行分為: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形方)。
圓形馬背山墻
(三)、“出磚入石”砌墻方式
出磚入石構筑墻體
閩南古建筑文化的特色,“出磚入石”是閩南建筑一種獨特的砌墻方式,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筑墻體,交壘疊砌。磚石雖然質地各不相同,以大塊的灰白花崗石與片狀的朱紅色條磚穿插組合,用它筑墻、起厝、鋪埕,呈現出方正、古樸、拙實之美。多樣不規(guī)則的結構,反而整體烘托出渾厚、剛毅的磚石氣勢。用這種方法砌墻不但堅固防盜、冬暖夏涼,而且古樸美觀。因而,被人們廣泛采用,沿襲成風,成為我國民居建筑藝術的一大奇景。
“出磚入石”的出現,傳說最早是明代閩南沿海一帶遭倭寇襲擾后,人們利用倒塌房屋殘垣斷壁的磚石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建筑方式。也有傳說是明朝萬歷年間閩南的一次大地震的災后,災民們在一片廢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倒塌破碎的磚、石、瓦、礫來構筑墻體,重新營造自己的家園……。
由石頭和磚接縫形成的點、面和線的組合很好地利用了石頭表面和磚表面之間形成的顏色和紋理對比,以及白色石頭表面和紅磚之間的相互滲透,形成了各種不規(guī)則的組合。無論是石頭和磚塊之間明暗的對比,還是顏色的和諧,以及它們所表達的放松和沖突的情緒,都是閩南紅磚文化的獨特風格。
閩南住民們以“金包銀”、“雞母生雞仔”、“百子千孫”等意蘊吉祥的名稱描述獨特的民居結構“出磚入石”的建筑形式,體現出閩南人在苦難中崛起的堅韌,生動地反映了閩南住民在營建安居福祉時,祈求大富大貴、繁衍不息的心態(tài)。
紅磚所呈現的紅色是一種宮廷色、喜慶色,而大厝墻的構造和裝飾則更有審美特點,即是墻石混砌的“出磚入石”。紅磚與白石混砌,形成質地與顏色的強烈對比。同時石塊作為面、點,而磚縫作為線,點、線、面的組合又形成了獨特的幾何裝飾美。除此,工匠們還在山墻上用炭泥塑紋花,貼嵌彩色瓷片裝飾,上雕有火紋、云紋及細致生動的人物、動物、花鳥、魚蟲等各種優(yōu)美圖案。
(四)、古厝開間、布局和功能區(qū)
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qū),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墻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