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紅磚墻反映著其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混砌和墻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筑史上有它獨特之處,因而有學者認為這個區(qū)域的民居是屬于“紅磚文化區(qū)”。
(二)、閩南傳統(tǒng)建筑文化——屋頂文化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是最為引人注目的部位,被稱為“美麗的冠冕”。閩南傳統(tǒng)建筑屋頂的形態(tài)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性,兼容并蓄,表現(xiàn)出多元化的面貌。線條優(yōu)美、裝飾繁縟、工藝復雜等特征,成為閩南傳統(tǒng)建筑屋頂的典型代表形態(tài)。
1、閩南傳統(tǒng)建筑屋頂基本原型
閩南紅磚大厝的屋頂正脊曲翹反宇,中間低平,大厝屋頂通常分為幾段,作高低不同的錯落,大多為懸山,硬山配燕尾脊和馬鞍背形式。其中燕尾用于主厝, 馬鞍用于護厝。燕尾和馬鞍背是閩南古厝的屋頂的基本形態(tài)。
閩南燕尾脊屋頂
閩南傳統(tǒng)建筑屋頂由三部分組成:
(1)、尾脊:包括正脊、小脊、垂脊、曲脊四部分。正脊為橫走向,是前后兩個斜坡相交而成的屋脊,在脊堵部分用鏤空的磚塊或灰泥組合圖案、碎瓷剪粘、方形花瓷磚片等做裝飾,大都川在正廳或正房。小脊只是水泥和磚頭塑做的兩道長線,一般人家用,或在護龍等不重要的屋頂上,垂脊是縱向的屋脊,分布在斜坡兩邊,和小脊做法雷同。曲脊則是正脊和垂脊的交接處,燕尾、馬背都是它的變化裝飾。
(2)、紋路:曲脊和垂脊向山墻面的凸出部分排列整齊且連續(xù)隨曲脊和垂脊成圓角或山形的古瓦或磚塊。最凸出者叫主紋路,主紋路下方的叫里紋路,上方的叫外紋路除美觀外,紋路還起到保護山墻上裝飾物的作用。
(3)、斜坡:主要指瓦片的排列,民間多用彎凹的板瓦,宮殿多用半圓筒的簡瓦。
2、閩南傳統(tǒng)建筑屋頂的造型特色
(1)、寺廟屋頂特色
閩南寺廟建筑的屋頂正脊成曲線,脊角起翹顯著,使得正脊彎曲很大,從而在視覺上克服了正脊的僵直感。正脊兩端起翅呈尖脊,尖脊的樣子似燕尾,其兩端末端分叉為二,所以又被稱為“燕尾脊”。燕尾起源于中國宮廷建筑的鴟尾,其燕尾屋頂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意義。燕尾分單曲和雙曲,其頂部高聳、兩端翅起并鑲嵌著色彩斑斕的花鳥蟲魚瓷雕加上屋脊曲線的強調處理,形成豐富的天際輪廓線。屋脊翹起的曲線有的較為挺直而顯得厚重,有的較為彎曲而顯得輕巧。
這一形式在寺廟建筑中最常見,代表著神圣崇高的地位。首先,閩南地以寺廟裝飾與屋頂和梁柱的比例極為夸張,遠觀鮮艷奪目,近看內涵豐富、造型眾多、細節(jié)生動、制作精美。屋脊繁復的造型和圖案是用彩色碎瓷片粘結在灰泥塑成的雛形上形成的,這種裝飾方法叫“剪粘”、”剪花”,也有稱做“剪碗”的,是泉州以南地區(qū)寺廟建筑特有的裝飾方式。其次,閩南寺廟建筑脊飾的豐富造型讓觀者感受到精雕細琢的技藝,它的釉彩則使人獲得繽紛艷麗的視覺感官體驗。更重要的是,這些裝飾表現(xiàn)出祈福教化、趨吉避兇與自我表彰的題材內涵,可以強烈地激發(fā)觀賞者的內心共鳴并激發(fā)其對宗教的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