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生水”
古人通常會在建筑上安置“厭勝”之物來祈盼防火減災(zāi),最為典型的是置于屋頂正脊兩端的鴟尾獸。
宋《營造法式》載:“作其像(鴟尾)于屋,以厭火祥!
因鴟尾具有降雨避火的寓意,北朝之后便大量采用鴟尾作為正脊獸,北朝《北史·高道穆傳》載:“廣興屋宇,皆置鴟尾!
殿宇廟堂等高等級建筑的戧脊獸紛繁復(fù)雜,通常會在仙人、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中選擇,其中龍、海馬、狻猊、狎魚和斗牛等神獸均與興雨克火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且具備與鴟尾獸同樣的寓意。
魏晉南北朝之后的瓦當(dāng)、滴水開始大量采用蓮花紋作為裝飾,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顯示佛祖的神圣之意,但也有借蓮花這種水生植物來表達(dá)克火防災(zāi)的愿望。
類似的做法在古建筑上還有很多,彩繪、木雕、磚雕等裝飾造型或圖案中也一定少不了興雨克火的動物題材和蓮花、荷葉等水生植物題材。
“閣必有水”古建筑中的藏書樓可謂古時(shí)的“消防安全重點(diǎn)單位”。
浙江名震天下的明代藏書樓天一閣,“天一”指的是閣樓上層為一大通間,樓下層被分割為六間,謂之“地六”,應(yīng)“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薄疤煲弧笔莻髡f中能夠生水的星宿,古人用“天一閣”之名以求防火,同時(shí),建造者范欽在樓前鑿“天一池”通月湖,用以蓄水滅火。
乾隆皇帝仿制天一閣的結(jié)構(gòu)布局興建了7座藏書樓閣用來存放《四庫全書》,分別取名文淵閣、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文瀾閣、文匯閣、文宗閣。
其中6座藏書樓閣的名稱均直接與水密切相關(guān),僅有文宗閣名中無水,這是由于文宗閣建在鎮(zhèn)江金山之上,緊鄰江水,如果再取名加水的話,有“水漫金山”之嫌。
正因藏書樓存在著極易遭受火災(zāi)焚毀的風(fēng)險(xiǎn),古人便在為其取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閣必有水”的習(xí)慣。
實(shí)效性防滅火措施
見廣不見高
古人很早便掌握了樓閣、木塔等高層建筑的建造技藝。唐詩“山外青山樓外樓”“更上一層樓”等詩句,反映出樓閣的修筑在古時(shí)是較為普遍的。
《漢書·郊祀志》載:“方士有言:黃帝時(shí)為五城十二樓!闭f的是相傳黃帝修建五城十二樓來迎接神仙的到來。
漢武帝效仿黃帝修建神明臺井干樓,據(jù)《東觀漢記》記述,此樓為10層,樓高50丈,蔚為壯觀。
樓閣式木塔的修筑主要集中在隋唐以前,之后磚石佛塔的修筑成為主流。但木結(jié)構(gòu)樓閣存世量十分有限,存世的木塔更是鳳毛麟角。
究其原因,是因?yàn)槟窘Y(jié)構(gòu)樓閣和塔往往不甚堅(jiān)固、耐久,且高層建筑取水不便,一旦發(fā)生火災(zāi),被付之一炬的風(fēng)險(xiǎn)非常高。
北魏時(shí)期,洛陽永寧寺建造有一座方形九層高的木塔,令人惋惜的是,永寧寺木塔在建成30多年時(shí),被住在第八層的比丘尼焚香燒紙引燃,火燒數(shù)月,永寧寺亦被全部燒光,這也成為古建歷史上高層建筑被焚毀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