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去旅游到個誰誰誰的陵墓,最外面的那道門大多數(shù)就是一座牌坊,從這座牌坊進入,才是正式進入了建筑。老北京那時的牌坊簡直多到數(shù)不過來,只不過現(xiàn)在都變成北京公交車上售票員口中的站名了。
牌坊這種東西,起源于很早很早。有多早?大概那時還沒有建筑!对娊(jīng)。陳風。衡門》里說:"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jīng)這么經(jīng)典的著作,成書大概是在春秋時期。也就是說,在春秋時代,就有了“衡門”,也就是牌坊的前身。就是說,在春秋中葉,就已經(jīng)有了類似牌坊的建筑物了。
從建筑演化上說,“牌坊門”是從“華表”演變而來的。
什么是華表?那這歷史可就長了,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的就是天安門廣場上那兩根石頭柱子。
華表在古代叫做“恒表”,是部落的一種圖騰標志,大概上面刻著部落的logo。
有人說華表是古代一種“誹謗之木”,這出自《呂氏春秋》的“自知”一節(jié):“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相傳堯、舜為了鼓勵老百姓進諫獻言,分別設立諫鼓、謗木,作為與民眾溝通的一種渠道,鼓勵民眾積極進言諫言。不過這真實情況到底是什么,咱也不好說,更不敢問了。
在這種華表上加上一道橫梁,就成了一道門,再裝上門扇,就成了一道“烏頭門”或“欞星門”。這種門后來用做墻門,成為了官員們住宅的一種專用制式。
牌樓
牌樓”是中國建筑中非常特殊的一種形式,有多特殊呢?你看,這東西能住人不?不能。能儲藏東西不?不能。能登高遠眺不?不能。那能干什么?好像也不能干什么。但這東西上面,屋檐、屋脊、瓦當、斗拱、闌額、脊獸、鴟吻、彩畫、柱礎(chǔ)...中國建筑上的明星構(gòu)件,這東西上可是一樣不缺,一樣不少。而且牌樓有“間數(shù)”,這可是正式房屋上才有的!耙婚g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等,形制嚴格,絲毫不差。
我們說過,“衡門”就是牌樓的老祖宗,最晚在春秋中葉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可是比整個中國建筑史還早的時候。當然,再早一些時間,牌樓沒有這么多講究,也不叫牌樓,而叫做牌坊,是沒有屋頂和斗拱的,多建在一些公共建筑門口和街道路口等地方。
“牌樓”這個東西,用現(xiàn)在的話說,具體一定的“紀念碑性”。這個詞兒是我看祝勇的書看到的,來源于巫鴻教授的《中國古代藝術(shù)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祝勇多次在他的書中提到這個“紀念碑性”(monumentality),使我不得不注意到這個詞。雖然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但一看就是在西方語境下探討藝術(shù)問題的詞匯,畢竟符合“紀念碑性”的龐大建筑更多的是出在西方,如龐大的金字塔、高大的方尖碑以及巨大的萬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