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在不同朝代的稱呼是不同的。我們現(xiàn)在最熟悉的也就是故宮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了,這就是古代三朝傳承下來在建筑上的表現(xiàn)。五門就是在三朝之外要有五個門,依次排開,以顯示皇家禮制。
在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上,最初設(shè)立“門”的需求并不是為了突顯什么皇帝的威儀和禮制。
在原始文明中,在那片姑且被稱為“建筑”的樹枝和泥土當(dāng)中,那個為了進出方便而留出的開口,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有單純的實用功能,那僅僅是為了進出建筑的方便和一種防衛(wèi)上的需要。
而建筑上后來被施加越來越多的禮制和規(guī)則,其實就是附加在其使用功能之上的一種人為需求,是最終為了權(quán)利而設(shè)計出來的一系列操縱和控制人心的權(quán)術(shù)的一部分而已。
“門”與“堂”
“門堂之制”的核心思想,就是“門堂分立”。“門”、“堂“分立的結(jié)果,是圍墻上的門,逐漸演變成”屋“,也就是屋宇式大門。
最終逐步完善的門的形式,從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到蠻子門、如意門,都是一種屋宇式的門。
王府大門
從建筑功能的發(fā)展中看,這種發(fā)展除了將門的地位提高到一種單體建筑的層面,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門的功能在日益增多,比如傳達(dá)、收發(fā)、看守、陣列等等。這就需要一間正式的屋子來承接這些功能。因此才有了這些像一間房子一樣的門。
中國建筑里有一個有意思的事,就是門的開口位置,F(xiàn)在我們看一個中國古代的建筑,比如故宮里的那些大殿,門開口的位置都是在屋檐下,也就是建筑的開間方向。而日本建筑的門開口位置一般是在山墻面,也就是我們認(rèn)為的屋子側(cè)面。當(dāng)然,這種在山面開門的做法是有先天優(yōu)勢的,也就是呈”人“字形相交的屋脊,天然的會形成一個入口,這樣屋檐離地面的高度并不會對門的高度有任何的影響。
而這個“堂”,在古代指的是建筑的臺基部分,在歷史的變革中,發(fā)展著發(fā)展著,就忘記了自己的職責(zé),變成了一組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成功逆襲。
我們在建筑上所說的“堂”,就是一個統(tǒng)稱,根據(jù)實際建筑的不同,“堂”的具體叫法也不同。在故宮這種皇家宮殿群中,“堂”指的就是太和殿、保和殿這種大殿;在普通的四合院中,“堂”指的就是正房,也就是“堂屋”。反正在群落式建筑中,“堂”一般是指南北朝向的、位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
廊
《華夏意匠》中提到的這個“門堂之制”,指的是在建筑的每一個院落單元中,以“門”、“堂”、“廊”三個元素組成了整個建筑單元。你看,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元素,就是“廊”。這里的“廊”,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走廊”的“廊”有些不同。這里指的是一些附屬建筑,比如四合院中除了中軸線上的堂屋之外的東、西廂房、倒座房,當(dāng)然也包括沒有容納空間的回廊、游廊,和只有遮擋作用的圍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