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 南京鼓樓夜景
“晨鐘暮鼓”不僅是唐代發(fā)端的一個成語,在“老南京”也是一個廣為流傳的美好故事:每天的黎明和黃昏時分,隨著鼓樓的擊鼓聲響,從城中央的鼓樓跑出十三匹快馬,向十三個城門處飛馳而去,從而控制對城門的啟閉。渾厚悠揚的鼓聲傳遍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百姓們按鐘鼓聲安排一天的起居勞作,好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南京鼓樓在經(jīng)過了200余年的安寧時光后,毀于明末清初的戰(zhàn)火之中,只遺留下城闕遺址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并留下“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隱”的告誡。于是兩江總督在鼓樓基座上樹立一個刻著該圣諭的石碑,并在上面又建了一座樓,更名為“碑樓”,故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
在太平天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鼓樓隨著金陵城的破壞而破壞,只得在和平時期再次重建。到了民國時期,鼓樓被改成城市公園向公眾開放,在一段時期內(nèi)又被作為中央天文研究所臨時辦公場所而使用。建國后,鼓樓長期作為南京的一個著名景點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存在,并得到了進一步的修繕。朋友們可以在崗下的環(huán)形道路上開車或步行一圈,360度無死角欣賞其形象。
圖6 西安鼓樓
三.西安鼓樓:冠絕天下
若論體型和保存完整程度,西安鼓樓若稱第二,那就沒有哪個鼓樓敢稱第一了。它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它建在方型基座之上,高約36米,為梁架式木結(jié)構(gòu)樓閣建筑,頂部為重檐形式,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在鼓樓第三檐下,南北各懸匾額一塊,南面為“文武盛地”,北匾為“聲聞于天”。西安鼓樓是鼓樓建筑設(shè)計的標桿之作,亦是西安城的報時臺和地標建筑。
明太祖朱元璋實在是一個“鼓樓狂魔”,很多城市的鼓樓都是他執(zhí)政時期修建起來的。西安鼓樓便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長興侯耿炳文和西安知府王宗周共同主持建造,在煙雨朦朧之中奠基,比南京城的鼓樓還要早兩年建成,建筑級別也比南京鼓樓更高。它不像一般城市的鼓樓位于城市中心地帶,而是位于明代西安城的西南,因此為了讓全城的官吏百姓都能聽到“晨鐘暮鼓”,建筑修建得特別高大,西安城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居民最熟悉的聲音便是鼓樓的鼓聲。
明末農(nóng)民起義對西安鼓樓造成了破壞,直到清乾隆五年(1740年)才由陜西巡撫張楷主持重修,相傳南匾上的“文武盛地”四字就是他題寫的,而書寫北匾“聲聞于天”的則是“名儒”李允寬,這兩塊匾額是鼓樓的“鎮(zhèn)樓之寶”。西安鼓樓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建國后,兩匾被破壞,后又由陜西省文物局等機關(guān)經(jīng)過研究論證,重現(xiàn)了這兩顆“明珠”在世人面前。朋友們只需站在閣樓的南北兩側(cè)駐足觀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