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趙雷歌曲的朋友都知道一句歌詞:“我站在鼓樓上面,一切繁華與我無關。”由于雷子是北京人,這首歌也是以帝都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因此這里說的鼓樓自然指的是北京的一個地名。那么這個特別的“鼓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建筑呢?又為何在全國有這么多“分點”呢?
鼓樓的來源與用途
既然是“鼓樓”,那么自然就和鼓有關。鼓是我們國家的一種傳統(tǒng)打擊樂器,一般用陶土燒成鼓框,用動物的皮革制作鼓皮而成。因其聲音雄壯激昂,在古代通常作為祭祀、狩獵和征戰(zhàn)活動的引導的“伴奏”,鼓聲一響上達天聽,鼓舞人心,最適合面向較廣范圍的群體傳播信息使用。“一鼓作氣”的典故便是最鮮明生動的寫照。
那么“鼓樓”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鐘表等現(xiàn)代記時工具產生之前,古代先民也是需要記錄一天的時辰來方便生產生活的。個人計時可以用漏斗、燒香、觀日等方法,但是每個人記錄的時間都不一樣,而官方或村社是需要一個古代版的“北京時間”來統(tǒng)一時刻并且廣而告之的,于是“鼓樓”這種建筑便應運而生:官府或村莊專門在高處建造一棟容納大鼓的建筑,由專人在此負責按時擊鼓傳音。鼓樓最早備有4個銅漏壺:天地、平水、萬分、收水。漏壺正中安裝一個用機械操縱的名叫“饒”的銅樂器,每刻都會擊饒報點。
圖1 西安鼓樓上的“鼓”
有一個成語叫“晨鐘暮鼓”,即清晨時候敲鐘,日落時分敲鼓,這是源自于唐代關于城門開關的規(guī)章制度。清晨敲鐘已提示開啟城門,人們可以進出,傍晚擊鼓以提示關閉城門,實行宵禁限行。在這里“鼓樓”相對應的是“鐘樓”,在建筑里安置一口大鐘,與鼓樓遙相呼應,起到的是一樣的報時效果。不過制造大鐘的成本明顯比大鼓高的多,一般只在城市才有設置,因此鼓樓相對而言要普及得多。
除了記錄時辰外,由于鼓聲可以擴散到很廣的范圍,因此鼓樓又被用作在敵情或災害等突發(fā)狀況來臨時,及時報警傳遞信息,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共廣播。宋朝孔平仲的《孔氏談苑·封置鼓樓》就記載道:“齊李崇為兗州刺史,州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fā)之處,搥鼓亂擊,諸村如聞者,槌鼓一通,次聞者,復撾以為節(jié),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伏其險要,無不擒獲!痹诖藙t記載中,刺史所設置的鼓樓其起到了有效的預防和通知抓捕盜賊的作用。
正是因為鼓樓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全國各地才會廣泛推廣此“先進經驗”,特別是重要城市的鼓樓都會建得“高大上”,和鐘樓一起作為該城市的地標建筑而存在。由于造鼓樓的地方實在太多了,讓我們挑選其中幾個著名城市的鼓樓來欣賞其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