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tǒng)之后,北京的壇廟建筑進一步得到完善,逐漸形成完整的國家祭祀體系,并一直沿用到嘉靖之初。此后世宗以“大禮儀”之爭,復古禮,又大興土木,試圖重塑京師的壇廟建置,北京壇廟文化隨之出現(xiàn)重大變化。嘉靖九年(公元1529年)正月,世宗接受給事中夏言的建議,決定恢復天地分祀之制。遂在城北新建方澤壇,南郊圜丘、東郊朝日、西郊夕月三壇亦同時開工。隨后將南郊圜丘更名為天壇,北郊方澤壇改稱地壇,聞名后世的天、地、日、月四郊壇由此形成。
除此之外,明朝還大力興建歷代帝王廟。洪武年間歷代帝王廟建于南京,成祖遷都后仍遣南京太常寺官員循例行禮,北京則附于南郊壇從祀,未另建專廟。嘉靖十年,世宗于北京西城興建歷代帝王廟,“并罷南京廟祭”。其主殿景德崇圣殿重檐廡殿,綠琉璃瓦,略如禁宮內主殿。二十四年又調整入祀帝王,罷元世祖,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形成“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二人”的定制,迄至明末。
此外世宗又創(chuàng)設了一批祭壇,包括崇雩壇、先蠶壇、帝社稷壇,以及太歲壇,天神、地祇二壇等等。其中雩祀始于唐、宋,元代罷廢,明初“無常儀”。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欲于奉天殿行大雩禮,夏言奏請增筑雩壇,“每歲孟春祈谷”,于是“建崇雩壇于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成為朝廷逢旱祈雨、久澇祈晴的專壇。先蠶壇始設于宋,明初“未列祀典”。
嘉靖九年夏言上奏“耕蠶之禮,不宜偏廢”,遂于安定門外修建先蠶壇。壇成,次年復以“皇后出郊親蠶,非便”,改建于西苑仁壽宮之側。此后皇后不必遠出禁苑,即可行親蠶禮。帝社稷壇,嘉靖十年創(chuàng)立于西苑豳風亭之西,是世宗依古禮而單獨設立的“王社”。又有太歲壇,在山川壇內之南,嘉靖十年建。天神、地祇二壇,十七年建于山川壇圍垣外東南。至于對原有壇廟的修葺與完善,則更為頻繁。
典型者如嘉靖九年增建崇圣祠,使孔廟“規(guī)制大備”。對于太廟,世宗也多次進行改造,最終于二十二年“復同堂異室之舊”。明代中期的“嘉靖崇禮”,依古禮創(chuàng)設了眾多壇廟,開辟了北京壇廟建筑的新格局。
北京壇廟建筑
清代北京壇廟文化的繁盛
清承明制,也基本沿襲了明代后期的壇廟祭祀。乾隆時期,又對北京壇廟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繕與完善,北京壇廟文化達到繁盛時期。據(jù)《清史稿·禮志》記載,“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谷、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nóng)為中祀,先醫(y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群祀”。其后又稍有調整,“乾隆時改常雩為大祀,先蠶為中祀。咸豐時改關圣、文昌為中祀。光緒末改先師孔子為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