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斗口內(nèi)或跳頭上只置一層拱的叫單拱,二層拱的叫重拱(漢明器、畫景石有三重以上的)。跳頭上置橫拱的叫計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唐、未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拱計心。
拱頭卷殺在漢代有垂直截割、曲線。折線等。唐代南禪寺大殿拱頭已有三瓣內(nèi) ,佛光寺的則較圓和而分瓣不明顯。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拱頭均為折線,令拱五瓣,其他各拱均四瓣。但實際上各地做法不同,如南方建筑一般均用三瓣。
拱長在《營造法式》為:華拱(足材)長72分°,丁頭拱(尼材)長33分°,瓜子拱長62分°,令拱長72分°,慢拱長92分°。
(三)昂
是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又有上昂與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僅用于室內(nèi)、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漢代建筑中還未發(fā)現(xiàn)此項構件,唐佛光寺大殿柱頭鋪作中的批竹昂是現(xiàn)知最早的實例。它的后尾延伸至平暗(天花)以上的草栿之下,但補間鋪作中尚未使用。宋柱頭鋪作亦有這種做法,唯昂尾稍短,如太原晉祠圣母殿上檐斗拱,而下檐則用了昂式華拱,是假昂的一種。此外,也有施插昂的,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補間鋪作多用真昂,昂尾斜上,托于下平等下。上昂始于宋代建筑的內(nèi)槽鋪作,下端撐在柱頭枋處,上端托在內(nèi)跳令拱之下。如江蘇蘇州玄妙觀三清殿所見,元以后柱頭鋪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帶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轉(zhuǎn)化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來斜昂的結(jié)構作用已喪失殆盡。
宋代用批竹昂或琴面昂,元、明的琴面昂咀較厚。象鼻昂始見于元,盛標于明清。至于鏤空的雕花昂,更是末期片面強調(diào)裝飾的產(chǎn)物。
翹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數(shù),清代稱為踩(宋稱鋪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稱四鋪作),出兩跳叫五踩(宋稱五鋪作),一般建筑(牌樓除外)不超過九踩(七鋪作)。出跳長度宋規(guī)定每跳出二材高(30分°),或每跳遞增、遞減。清規(guī)定均為三斗口(30分°),謂之一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