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墻,砌筑于建筑兩端的墻體,以支撐建筑上部的屋山,山墻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堅固的墻體、而上部大多數(shù)為三角形,這樣的山墻大多是在硬山和懸山建筑中。在歇山建筑中,山墻一般是山花。在那方一般民居建筑中,山墻的上部不是一般的三角形樣式而是做成階梯狀的防火墻樣式。
徽式馬頭墻
諺語說“山墻扒門必定傷人”,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硬山式住宅的主梁搭在山墻上的,而山墻常是承重墻,如果在墻上開門會使墻的承重能力下降,主梁有跌落的危險。
山墻分類
山墻分,內山墻、外山墻與排山墻也叫排山。假如你在鄉(xiāng)下你可以知道內山墻是指每個房間與房間之間的墻,它一般與前后墻成丁字形。
外山墻
外山墻是指在外面能看到的墻但前后墻不算,如:一房屋是門朝南,則東西那兩面墻就叫外山墻;排山墻就是老式房子,房間與房間是用木頭或水泥柱立起來,再用磚進行砌筑起來的那就叫排山墻。山墻之間距離較短,比縱墻適合做為承重墻。
在閩南、潮汕地區(qū)民居建筑山墻通常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及其派生形式!
五行山墻
“金”的山墻特征是有一個大弧
金行山墻
“木”的山墻特征是弧線窄而高
木行與水行結合的山墻
“水”的山墻頂端由三到五個弧線組成
水行山墻
“火”的山墻形狀帶有銳角
火行山墻
“土”的山墻則有平整的頂端
土行山墻
山墻三種形制
人字山墻
人字山墻
人字山墻比較簡潔實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間多采用。
鍋耳山墻
鍋耳山墻
鍋耳山墻線條優(yōu)美,變化大,實際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狀修建的,取意前程遠大,因它的形狀像鐵鍋的耳朵,民間俗稱鑊(鍋)耳墻。鍋耳墻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廟宇的山墻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運用,錦綸會館等建筑為典型的鍋耳形山墻。
波浪山墻
波浪山墻
造型起伏有致,講究對稱,起伏多為三級,實際是鍋耳墻的變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在比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山墻、鍋耳形山墻一起出現(xiàn)在群落里,尤顯風姿。
山墻構造作法
廡殿、歇山建筑的山墻:
廡殿與歇山建筑在兩山部位均有屋檐向外挑出,山墻構造基本相同。砌筑范圍從臺明上皮至山面檐柱額枋下皮。
構造特征:
(1)立面組成:墻體分為三段,分別為下堿、上身、簽尖。
(2)構造做法:廡殿、歇山等級較高,山墻砌筑組合可以選擇干擺到頂、干擺-絲縫組合、絲縫落地縫、干擺(絲縫)-淌白組合、干擺(絲縫)-糙磚抹紅灰(黃灰)組合、琉璃-糙磚抹紅灰組合等。
(3)各部分比例權衡:
①下堿:也稱群肩、下肩,高度為1/3檐柱高;厚度,大式建筑外包金為1.5~1.8倍山柱徑,里包金為0.5山柱徑加2寸,小式建筑外包金為1.5山柱徑,里包金為0.5山柱徑加1.5寸或花堿尺寸。在墻體里皮與柱子相交的部位,常將墻體砍成八字狀露出柱子,稱為柱門。柱門最寬處等于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