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shí)殿舍、碑橋、鐘鼎、印璽等建筑器物上通常置有“異獸”,除了用作點(diǎn)綴裝飾和器形美觀外,都還有些寓意講究。這些異獸雖有名字,卻多數(shù)源于傳說,沒人能言定世間確有這些生靈存在。
像《山海經(jīng)》這部典籍,漢代時(shí)就已經(jīng)難確其作者與成書時(shí)間,遑論里面記載的山川動(dòng)物。所以后世都把它當(dāng)做神話傳說資料,包括那些飛禽走獸。
即便如此,絕頂聰明的古人還是想象模擬了異獸的形狀,并賦予其不同屬性,祈盼它們以超自然的法力給天地間的人事帶來福祉。這就有了“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說法與措置。
關(guān)于這個(gè)話題,明清兩朝幾位前賢有筆記載述。如明代楊慎、陸容、李詡等,清人王士禛、褚人獲等,這幾位互相參照兼取,說法大體一致。按他們的闡述,舊時(shí)器物上的異獸多數(shù)是傳說中的龍之九子,即: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夏、睚眥、狻猊、椒圖,此外還有其他幾種。小編參閱前賢記載及相關(guān)典籍,做個(gè)簡要疏注。
赑屃(bixi):中國古時(shí)城鄉(xiāng)隨處可見石碑,碑下石座兒總有一龜形異獸,故而民諺有“王八馱石碑”一語。這尊龜形異獸學(xué)名曰“赑屃”。赑屃形狀似龜,又叫“蠵”(xi)。蠵者,大龜也。又叫“石趺”、“龜趺”。赑屃用作承載石碑,緣于它有力大能負(fù)重之屬性。
螭吻(chiwen):古代傳說螭吻是一種無角的龍!墩f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清康熙朝名士高士奇《天祿識(shí)馀.龍種》說:“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比高士奇略早些的褚人獲《堅(jiān)瓠集》也講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殿脊獸頭是也。”比他倆又早的明人陸容《菽園雜記》、李詡《戒庵老人漫筆》仍是“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于屋角上”。北方有俗語曰“五脊六獸”,比喻人閑得難受。脊上六獸之一即螭吻。至于螭吻為何喜好瞭望,干嘛非得站在屋脊上?無人詳解。
蒲牢:陸容《菽園雜記》寫作“徒牢”。傳說蒲牢形似小龍,喜歡吼叫,且聲音宏亮,有神力,故常懸于鐘上!秷(jiān)瓠集》說:“蒲牢…今鐘上獸鈕是也!碧拼钌圃谧⑹璋喙痰摹稏|京賦》時(shí)曾引用三國時(shí)人薛綜的話說:“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焙髞砣藗児艽箸娋徒小捌牙巍。唐代皮日休《寺鐘暝》詩有“重?fù)羝牙螁i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語,F(xiàn)在人們在古寺廟等處尚能見到大鐘,留心那撞鐘作響的物件兒,確是魚形槌兒。
狴犴(bian):陸容寫作“憲章”,大概取其典章、效法詞義。狴犴有牢獄、惡狗詞義。傳說狴犴獸形,有威,性好囚,古時(shí)牢獄門上常置狴犴形。明代楊慎《龍生九子》說:“狴犴,形似虎,今獄門獸吞口,是其遺像!比绱,狴犴的身份就是看管罪犯的獄警,無非終年立那兒無所作為干瞪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