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悃調戍惠安青山期間,治理有方,為惠安一帶創(chuàng)造了特有的太平盛景,其軍隊后人駐居青山一帶,數(shù)者從事雕刻行業(yè),惠安石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之后作品廣泛用于宗教廟宇等建筑。唐宋時期的惠安石雕雖然保留著中原北派簡單古樸的風格,但已經(jīng)融匯吸取閩越文化,并且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傳承之作,如泉州開元寺東西石塔(距今1300年)、洛陽古石橋(距今約1200年)等,皆為福建名勝古跡。
泉州東西塔
洛陽古石橋
因此,在部分文獻中記載,中原雕刻技藝傳入惠安是源于“青山王”張悃,林祿時期則因年代久遠且當時的工匠未能留下傳承之作而不為人知。
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泉州開元寺東西塔的佛像雕刻。雕刻技藝的傳承發(fā)展與宗教文化的弘揚傳播密切相關。宗教的“不朽”主題與石雕的特質完美融合,因此大多宗教建筑與佛像均大量使用石材、石雕,而佛教的傳播與大興土木的需求又進一步促進了石雕技藝的發(fā)展。泉州自古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西方文化于此交融,作為海外傳入的佛教也在此大為興盛,被朱熹稱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
開元寺正是泉州最具歷史與影響力的廟宇,其中東西二塔更是廣為人知。東西塔始建于唐初垂拱(公元686年),初建時為木塔,之后易木為磚,至南宋之時易磚為石,至今已傳承千年。而今,石塔歷經(jīng)千年風雨,塔上的石雕依然清晰可辨,厚重滄桑。
東西塔上的的浮雕
明清時期則是惠安石雕承上啟下,融合地方文化和特色,發(fā)展出獨特技藝與韻味,最終成為南派石雕代表的時期。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qū)的石雕產(chǎn)品更多。興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這類遺物有張岳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這些都標志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xiàn)有的崇武古城為清代時期重修建立。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fā)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tài)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例如崇武古城的石雕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南派雕藝特有的細膩、多層鏤空等式樣的結構,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更顯得栩栩如生。
崇武古城
近代及現(xiàn)代是惠安石雕推陳出新,蓬勃發(fā)展,并引領世界石雕的時代。
解放以后,惠安石雕工藝獲得了新的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的集美鰲園建設,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8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紀念館、湄洲島媽祖雕像、廈門鄭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傾注了惠安石雕藝人的心血,并且稱為“地標”式的建筑與雕刻。其中,集美鰲園可謂是傳統(tǒng)南派雕刻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