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飼養(yǎng)牲畜和積肥的場地,前院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間,院中引進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納涼,又可為市場提供豐盛的鮮葡萄和葡萄干,從而獲得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
院內(nèi)有用土塊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頂,梯下可存物,空間很緊湊。
05羌族碉樓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為羌族聚居區(qū)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的岷江上游地區(qū),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時能夠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樓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樓、石砌房、索撟等享有盛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后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自唐朝來,羌族人民因各種原因向西北遷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現(xiàn)在,羌族碉樓也被稱為藏族碉樓。
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
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羌族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時受地勢制約及土地資源緊缺等因素影響,羌寨布局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避免占用耕地而選用高山或峽谷地帶。
碉樓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jīng)驗。建筑穩(wěn)固牢靠,經(jīng)久不衰。
06吊腳樓和竹樓(云貴高原地區(qū))
云貴高原地區(qū)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大,氣候炎熱,植被覆蓋率高。
同時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嶇,地無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慮通風散熱、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嶇問題。該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腳樓和竹樓。
07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建筑,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jié)晶,是落后生產(chǎn)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
它們在技術(shù)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nèi)涵上蘊藏有深刻內(nèi)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獨特性能:
充分的經(jīng)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qū),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
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墻土可以重復(fù)使用,或用于農(nóng)作物肥料,不會產(chǎn)生象現(xiàn)代磚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極。
一般來說,由于屋架通風較暢,木構(gòu)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糟朽的情形并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shù)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shè)備。
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nóng)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