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昭晰,1929年出生,祖籍浙江奉化,史前史學家、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xié)會名譽理事長、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八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會員、英國圖書館協(xié)會會員。主要著譯有《世界上古史綱》(合著)、《世界上古史》(合著)、《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合著)、《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特約編輯)等,此外還發(fā)表了《羽人和海上之路》《浙江支石墓的形制和朝鮮半島支石墓的比較》《關于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幾個問題》《江南文化和古代日本》《遣唐使時代五島列島和明州的關系》《臘瑪古猿的發(fā)現(xiàn)及其重要意義》《蒙昧時代低級階段是從猿到人的過渡時期》《論古典奴隸制是否奴隸制的典型形態(tài)》等數十篇論文。他參加翻譯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被學術界列為30種中文史學名著之一。
作為教授,三尺講臺前,學生們猶記“他講課時用德文、英文、俄文、意大利文互相校勘史料”的那份瀟灑;作為專家,他在專業(yè)領域屢填空白,發(fā)布的創(chuàng)見一次次在學界引起震動;作為官員,他保護了眾多文物古跡,使浙江“文物大省”的贊譽當之無愧。
他就是中國文博界功勛卓著的名家——毛昭晰。20世紀90年代初,四川井研縣黃石坎發(fā)現(xiàn)的蜥腳類馬門溪龍科峨眉龍屬的恐龍化石新種,為表彰毛昭晰在文博事業(yè)上的貢獻,這一新種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毛氏峨眉龍”。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毛昭晰秉承著中國知識分子述往圣思來者、賡續(xù)道統(tǒng)和學統(tǒng)的使命,生命不息,奮斗不止。2009年6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毛昭晰等21位文博專家“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yè)杰出人物”榮譽稱號,表彰決定這樣寫道:“盡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始終心系文博事業(yè),為文化遺產保護嘔心瀝血,奔走呼吁,實踐著他‘要為保護文化遺產奮斗到底’的錚錚誓言!
一
1986年,一條新聞轟動日本史學界——《稻作農業(yè)傳播到日本的路線 中國學者提出新學說》。此前,日本史學界一直認為,稻米是從阿薩姆和中國的云南經華南、臺灣、琉球群島傳到日本九州的,而在日本島根舉行的松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毛昭晰提出了全新觀點:稻作農業(yè)傳播的先決條件是傳播者必須具備種稻技術,而琉球群島農業(yè)出現(xiàn)是800年前,讓當時以捕魚為業(yè)的漁民來傳播稻作農業(yè),這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