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柱,又稱盤龍柱或龍纏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獨特裝飾形式。
蟠龍柱是指雕刻有蟠龍(即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圖案的柱子,這種龍形裝飾常常纏繞在柱身上,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
蟠龍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具體時間雖難以精確考證,但至少在東漢時期已有相關實物遺存。其形成可能與古代人們對龍的崇拜和信仰密切相關。
特點
蟠龍柱以其華麗而生動的造型成為古代建筑中的視覺焦點。
雕刻的龍形往往栩栩如生,形態(tài)各異,有的瞋目怒視,有的舉頭張望,相互對峙,動感極強。
分類
根據(jù)材質(zhì)不同,蟠龍柱可分為石雕、木雕、泥塑等多種類型。
其中,石雕蟠龍柱因其耐久性強而更為常見;
木雕蟠龍柱則因木材易毀而存世較少,但更顯珍貴;
泥塑蟠龍柱則更多見于古代寺廟等建筑。
作用
蟠龍柱在古代建筑中主要起到裝飾作用,使建筑更加美觀和莊重。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標識作用,如在古代道路上設置蟠龍柱以指示方向或標識重要地點。
意義
蟠龍柱不僅是古代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體現(xiàn)了古代人們對龍的崇拜和信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現(xiàn)存實例
——孔廟大成殿龍柱
孔廟大成殿內(nèi)的龍柱是石雕蟠龍柱的代表作之一,其雕刻工藝精湛,龍形栩栩如生,被譽為建筑一絕。
——晉祠圣母殿木雕盤龍柱
晉祠圣母殿內(nèi)的木雕盤龍柱是現(xiàn)存最早的木雕盤龍柱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時期。這些盤龍柱形態(tài)各異,動感極強,是木雕藝術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