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如同一顆顆無價的珍寶點綴在大地上,成為歷史最深厚的見證者!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審美的精華所在,更是中華文明的大智慧!
本文選擇了部分古建筑名稱術(shù)語解釋,希望對熱愛古建的朋友有些幫助,術(shù)語的名稱和做法也是有時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面闊、進(jìn)深、間】面闊與進(jìn)深,是中國建筑的專用名詞,用以度量建筑物平面寬度的單位。古建筑的平面長邊為寬,短邊為深,中國古代建筑把相鄰兩榀屋架之間的空間稱為間,間的寬度稱為面闊。
【瓦當(dāng)、滴水】在古代中國建筑中,瓦當(dāng)是覆蓋在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物,可以防止雨水倒灌。滴水主要的作用是防止雨水回流。兩者都是為了保護(hù)屋檐,避免椽子腐爛。
【三磚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術(shù)語。正脊“三磚”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層混磚和通工板!拔逋摺奔次鍖油邨l子。一般指當(dāng)溝與混磚之間的二屋瓦條,通天板上下各一層,瓦條及眉子溝與混磚之間又一層瓦條。正脊則要由“三磚”和“五瓦”八層組成。慶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種做法。
【一順一丁】古建筑路體砌筑方法之一,又稱“梅花丁”。每層磚以一橫1縱交替壘砌,明代建筑墻體多用此種砌造方法。
【天井】①墀頭看面正身墻上端部至大連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②四合院的十字甬路的牙子外口至散水牙子外口之間的空距。
【天溝】出現(xiàn)在兩座建筑并列相交的屋面上。兩座屋面相交時,前面建筑后坡與后面建筑前坡交匯處。兩坡雨水也匯于此。為將雨水排走、需在這個部位做出通道,即所謂天溝。為使排水流暢,應(yīng)作出3%的坡度兩端逐漸傾斜,而兩坡瓦壟也就沿著天溝越高越向后退縮,顯后形成1個“棗核形”,故稱“棗核形天溝”。
【五花山墻】懸山式建筑山墻常見的一種組砌形式!肚迨綘I造則例》:“懸山山墻k部隨排山各層梁及瓜柱之階梯形結(jié)構(gòu)!鄙綁ρ匦:凸贤龀呻A梯形,每級之上沿掄之下皮做簽尖.總數(shù)為“五”,故稱五花山治。五花山墻無盤頭、山尖,其結(jié)構(gòu)比硬山簡單,厚度與硬山山路大體相同。
【正脊】也被稱作大脊、平脊,處于屋頂前后兩坡相交的地方,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的兩端通常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能會有寶瓶等裝飾物。
【垂脊】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shù)慕ㄖ希菑恼箖啥搜刂昂笃孪蛳卵由斓牟糠;在攢尖頂中,則是從寶頂至屋檐轉(zhuǎn)角處。
【垂獸】是中國古代建筑垂脊上的獸件。一般在垂脊的最前端,外形通常是一個獸頭形狀,向下垂著。垂獸起到裝飾垂脊以及保護(hù)屋脊的作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體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等級和規(guī)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