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鼻迹瑢偎Q,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稱。
東周時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guī)模、遠距離的遷徙。宋代以后,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fā)展為現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稱。
氐羌族群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桃坪羌寨,位于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xiāng),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藝術,至今仍然保持著古樸風情的原始羌族村寨。
羌族利用高聳的碉樓,觀察四周敵情,利用羌寨的多層次、多空間,建立獨有的防御體系,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脈絡流傳至今。
桃坪羌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內一片黃褐色的石屋,順陡峭的山勢,依坡逐坡上壘,其間碉堡林立,被稱為最神秘的“東方古堡”。
寨子是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筑群,碉樓為每個羌寨必有的建筑,碉樓和碉房在第二層通過木結構連接起來,形成碉房合一的整體。
巨大碉樓雄渾挺拔,高高低低,從數米到數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為料,有的僅用土木。各層四方開有射擊窗口,頂樓的鐘孔是作為傳遞消息用的。
桃坪羌寨一反傳統(tǒng)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而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
墻體和墻體之間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無數暗道。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迷宮,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
桃坪羌寨古民居房間寬闊、梁柱縱橫,底層圈養(yǎng)牲畜和堆放農具,中間一層住人,最高一層稱為“罩樓”,用于堆放糧食和雜物,房頂平臺用于打青稞、曬糧食。
房頂壘有“小塔”,小塔上擺放白石,為羌人供奉的白石神。房頂互相連接,便于在敵人侵犯時互相支援。桃坪羌寨古民居的建筑藝術充分體現了羌人“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傳統(tǒng)習俗。
桃坪羌寨罕有的軍事防御體系,歷經三次7級以上大地震不倒,堪稱奇跡,是古代軍事防御史的典型范例。
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筑藝術,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藝術“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