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基以上為屋身,其主要由梁柱、墻垣、格扇等組成尤以梁柱為屋身之骨架、梁柱構架在功能上承托屋蓋,以遮日蔽雨,還可與墻垣、格扇等一起圍合分制空間,在水平方向上與外界隔開,減少外界對屋內(nèi)的干擾,以利屋主的活動和休息。
由于中國古代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多數(shù)地區(qū)都盛產(chǎn)木材。本著就地取材的便利,故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數(shù)千年間,從官室到民宅無不以木材為主要的建筑材料,這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用材特點。
中國古建筑以木構架結構方式為起點,在長期的探索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與這種結構相適應的各種平面和立面樣式:從原始社會未期起,一脈相承,形成了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風范。中國古建筑的木構架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其中拾梁式適用范圍較廣,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抬梁式:此木構架方式至遲在春秋時代已初步完備,后來經(jīng)過不斷提高,產(chǎn)生了一套完整的做法。抬梁式木構架按其各部分不同的受重情況可分為四部分:直立承重的是柱橫臥承重的是梁、檁、椽介于二者之間,以傳布重量、幫助屋頂出檐的是斗拱還有僅起連結作用并不承蛋的是枋。
抬梁式構架的基本構成法是在四根立柱的頂端,以左右二梁與前后二枋相圍相連組成一“間”。中國古建筑的每間正面稱面闊,內(nèi)向稱進深。面闊與進深的空間尺度均由左右或前后二根柱子間的距離而定。中國一個單體古建筑的整體性空間面積就由這幾個面闊的間和幾個進深的間總和而成。上述進深向的左右二梁上還立矮柱,然后在柱頂上再架梁······,建筑越大這種架梁立柱的重復也就越多層層疊疊使屋頂向上升起。
由于立柱為整個建筑的最大承重部分,故建筑越大柱子亦越多,眾多林立的柱子因位置而異可分五類:
1、檐柱:屋身部分最外一周柱子均是。
2、金柱:檐柱以內(nèi)的柱子均是,屋身最內(nèi)一周的是內(nèi)金柱,在內(nèi)金柱與檐柱之間的是外金柱。金柱高于檐柱。
3、中柱:在金柱位置上,上端部頂著脊檁的即是其高度在一個單體建筑的眾多柱子中往往是最高的。
4、山柱:在檐柱的位子上,上端部頂著脊檁,其高度與中柱不相上下。
5、瓜柱:其下端著于橫梁上,上端頂著各類金檁,其高度在各類柱子中是最矮的,童柱是它的別名。
梁柱解析
柱子的造型處理有二類基本樣式,一為上細下粗之直柱,這類柱子的造型符合力學上的承重原理。另一為兩端稍細,中間略略凸起的梭柱,這類柱子的造型能抵消垂直線引起向內(nèi)凹陷感的視覺誤差。由于同樣原因,古人往往將角柱直徑加大,以抵消角柱在明亮天空襯托下會引起瘦弱感的視差。中國古建筑上立柱的截面絕大多數(shù)為圓形,異形者較少。秦代有方柱,漢代還出現(xiàn)了束竹柱和人像柱等,但均不多見。漢代有不少立柱的截面為八角形,這種八角柱在南北朝時亦有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