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建筑的工藝技術,不僅是 歷史積淀的古老技術,也是仍在應用的鮮活技術。木構架建筑技 術在許多民間建筑中一直沿用到近代,以至于現代。而像北京四合院那樣在明清時期已從京畿 的地域性轉化為官式的正統(tǒng)性,上升為規(guī)范程式的建筑,它在近代的繼續(xù)建造,就不僅僅是鄉(xiāng)土建筑的延承,更是意味著北方官式建筑活動的延續(xù)。中國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經定型化、標準化,由此產生了與此相適應的設計和施工方法。宋《營造法式》中,已載有一套包括設計原則、標準規(guī)范并附有圖樣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數制,見材份)。
古建筑木架構體系
木構架建筑體系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主體,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歷史悠久、體系獨特、 分布地域廣闊、遺產十分豐富,并且延綿不斷,一直持續(xù)發(fā)展,完整地經歷了古代全過程的重 要建筑體系。這一體系,從前期的土木相結合,到后期的磚木相結合,一直延承著以木構架為 主體結構,以木作技術為主要工種的構筑傳統(tǒng)。榫卯結構,是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木構架建筑比起西方古代的石構、磚構、天然混凝土構的建筑來,整體耐久性要差得 多。這就使得木構架建筑的維修、翻建、重建的頻率很高。遺存至今的古建筑,特別是大數量 的明清建筑,構成了龐大的維修工作量。這些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 值,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背景下,作為旅游資源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無論是從古舊建筑修繕, 還是歷史文物保護的角度,都離不開傳統(tǒng)的工藝技術。
古建筑裝飾木雕
古建筑木雕裝飾的雕刻工藝精湛,常見的雕刻技法有線雕、剔雕、浮雕、圓雕、鏤雕等。丅匠們將這些雕刻技法混合運用在古建筑的大雕裝飾中,產生了逼真的藝術效果。線雕即線刻,是在大板上用線描凹刻來表現圖案的雕刻技法,以刀刃雕壓花紋,線條清晰明快,加工技藝簡單,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常用雕刻裝飾的建筑構件有扁額、楹聯(lián)、麻葉頭、欄板等。剔雕是對材料進行單面雕刻,將圖案以外的地方進行較深的剔挖,讓圖案凸起以增強其立體效果。明清時期,木雕廣泛運用于建筑裝飾,民間建筑與裝飾都突破了朝廷的規(guī)定和限制,東陽虎鹿鎮(zhèn)廈程里村“位育堂”建筑群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裝飾上,由于明清時期東陽木雕行業(yè)的興盛,普通采用木雕裝飾,從建筑構件,如梁架、牛腿、琴枋、斗拱到檀、雀替、荷包梁、船篷軒之項面,以及門、窗、裙板和格扇的格花、花心、花結等都是經過精雕細刻,設計巧構、裝飾華麗、雕梁畫棟。常以鏤空雕結合半圓雕技法立體深雕,風格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