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深入人心,人們會自發(fā)地保護這些寺廟建筑,而山西人的“扣”,在保護文物上,也助了一臂之力。
當年乾隆曾說山西人“摳”。但可以理解,相對平原地區(qū),高原地區(qū)的物資本就相對匱乏。
“摳”其實也是一種勤儉,一種愛惜東西,不浪費的好習慣。
而這種愛惜東西,讓他們對古建筑,也格外上心。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年代,很多當?shù)匕傩眨瑢⑺聫R等喬裝打扮成糧倉,這才躲過了災難。
大同的善化寺、華嚴寺,平遙的鎮(zhèn)國寺等,無不是這樣。
4.沒有條件維護
曾經(jīng)的山西,相比南方地區(qū),經(jīng)濟并不富裕。
蓋房子、修房子,都是燒錢的事,古建筑維修,更是花起錢來看不見。
2014年,國家出資了200萬,落架大修廣仁王廟。
而在古代,雖然歷朝歷代也修,但山西新建與維修的比例,遠低于江南地區(qū)。
中國人對蓋房子這事,并不像西方人那樣,講究代代相傳。
中國人覺得木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樣,因為木頭是草本,本來也就有出生、生長、衰敗、死亡的過程。
相比相對富裕的江南,山西或者更多的不是拆了再建,而是只建不拆,畢竟,拆與建都需要花錢。
而也就是看著少花錢,成就了如今山西眾多的古建筑。
總結
中國人很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其實對于古建筑的保護,也是一樣。
“地上文物看山西”,不管是什么樣的原因,如今,中國四座(或三座半)唐代建筑,保存至今,都是不可多得。
南禪寺大殿:782年,在山西五臺山,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
廣仁王廟正殿:831年,在運城市芮城縣,中國最古老的道教建筑。
五臺山佛光寺:857年,在山西五臺山。它是梁思成口中的“中國第一國寶”,唐代建筑里的代言人,200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臺庵:907年,晚唐風格(也有說法是五代,因此稱為半個),體量小,卻唐風滿滿。
百聞不如一見,只有真正看到這幾座唐代建筑,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大唐盛世。大唐的輝煌與大氣,不只在詩詞中,更在實實在在可以見到的建筑里。
雖然后人一直在修繕,可風格沒有改變,建筑的屋頂、斗拱、梁架,都還是唐代的味道,也明顯與明清建筑不同。
建筑是時間、空間的藝術,只有真正到現(xiàn)場時,才能真正感受!
推薦喜愛古建筑的朋友們,都能去看看,這四座難得的國寶。相信一定會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