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藝術源遠流長,整體構架以磚、木、石為主,工匠們根據建筑構造進行藝術加工,從臺基到屋頂,從內部到外部,從構件到整體,都可見到藝術裝飾的魅力。
本期我們來盤點一下中國古建筑構件,它們都有何魅力?
榫卯
榫卯,最早追溯到我國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的木質建筑中,我們的祖先從巢居到干欄式的居住進化過程中,誕生了此項應用技術。
榫卯技術的應用,來自于木材本身,木材的彈性在長期使用中,會結合的越來越緊密,更能夠達到很好的抗震效果,當時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設計應用工程。
推薦閱讀:中國木結構建筑中的榫卯技術[古建家園網-頭條板塊]
梁柱
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梁柱結構是屋架的重要部分。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它們共同支撐著建筑的重量,每一種構件都有特定的裝飾手法與之相適應。
如果把屋頂比作一個有生命的人,那么梁柱就是其堅韌的骨骼,桁架則是附在梁柱上的結實肌肉,而斗拱則屬于生命體敏感的神經,這種形象的描述是古建房屋重要構件的最好詮釋。
推薦閱讀:“墻倒屋不塌”——看中國古建筑結構的神奇奧秘[古建家園網-頭條板塊]
門
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門是一戶人家的吐納之所,是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門是古代社會地位和官級品階的象征,門的形制也體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一座座老宅的門戶,彰顯著古建筑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我們古代工匠師傅的智慧。古建筑大門的構件,一般由門框、門頭、門扇、門簪、門墩、門環(huán)、門釘等組成。
推薦閱讀:中國古建筑中的“門”,由哪些構件組成?[古建家園網-頭條板塊]
藻井
中國古代的巧手工匠們將華夏的歷史文明、皇室的顯赫尊貴和對自然的美好向往渾然一體,凝聚在穹頂的木質華美構件中,將中國藻井藝術發(fā)展到極致。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結構,隨著建筑技術和社會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簡單樸素到復雜華麗的演變過程。
藻井的工藝非常復雜,利用榫卯、斗拱堆疊而成的。各種梁檁穿插結構形成藻井,被認為是中華木造建筑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
推薦閱讀:中國古建筑關于藻井的裝飾藝術[古建家園網-頭條板塊]
墀頭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構件之一的墀頭(chítóu),俗稱“腿子”,或“馬頭”,北方古建筑常用的雕刻裝飾,是墻體立面裝飾的重點部位之一。
追溯墀頭的產生,應該是伴隨著硬山墻的出現(xiàn)而產生的。硬山屋頂的房屋正面大部分都是門和窗,墀頭正處于房屋正面的兩側,是山墻正面最突出的部分,雖然面積不大,但位置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