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 漢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一、牌坊由來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于祭天、祀孔。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guī)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后來又改靈星為欞星。牌坊濫觴于漢闕,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并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筑,被極廣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于郊壇、孔廟,還用于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梁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
另外一種說法是,就結構而言,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關于“衡門”,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薄对娊洝肪幊捎诖呵飼r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據(jù)此推斷,“衡門”最遲在春秋中葉就已經出現(xiàn)。這種“衡門”后來被運用到城市中各個居民區(qū)之間的“坊門”上。從春秋戰(zhàn)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qū)都采用里坊制,“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構成的,只是柱側安裝了可開合的門扇。
二、牌坊與牌樓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qū)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于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三、牌坊種類
1
從形式上分沖天式、不出頭式
“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shù);另一類“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詳細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樓和樓數(shù)多少為依據(jù)。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shù),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
2
從結構上分
(1)木牌樓,這類牌樓數(shù)最多。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樁,稱地丁。基礎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夾桿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鐵箍。街巷的木牌樓頂部出檐甚短,做成懸山或廡殿式。每根柱端聳出脊外,柱頂覆以云罐(也叫毗盧帽)以防風雨侵蝕蟲蛀。樓頂所用之瓦,街巷諸坊多用黑色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