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書院、炮樓……這里是黃埔區(qū)古建筑中整體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區(qū)域。在這里,小朋友們可以快樂地參與剪紙、放風箏等各項文娛活動。在這里,時?梢月牭剿交锞只泟∧信畬Τ吹介L者們共進愛心午餐的幸福畫面。在這里,喜歡傳統(tǒng)醒獅文化的文沖年輕人,有一處專屬天地。他們所編排的醒獅表演,不僅走出廣州,還走向國際舞臺。
這就是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的黃埔區(qū)文沖街的文沖古建筑群。為讓文沖街轄區(qū)群眾切實體驗城市更新的幸福成果,主動傳播幸福,經(jīng)過升級后,如今這里還有一個新名字——廣州幸福里。
一磚一瓦編號
異地復建形成古建筑群
文沖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據(jù)村人介紹,文沖陸氏始祖泰泉公原來居住在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陸氏舉家南遷到從化錢崗,后定居在這里。之后,族人從宗祠始分為東西兩支,按祖制,宗祠、家塾等公用建筑全部沿村前護村河建,形成嚴密的村落。
文沖石化路以西城中村改造項目于2010年正式啟動。它是廣州首批啟動的15個全面改造城中村改造項目之一,也是黃埔區(qū)首個開工建設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在改造過程中,改造方尤注重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和舊村自然風貌的維護提升。
為悉心保護舊村原有的歷史文化脈絡,最大程度延續(xù)文沖歷史人脈文化,所有的古建筑均是以移建的方式完成,依據(jù)古建筑原來大小,對每塊磚、每片瓦進行“一磚一瓦”編號后,再以1∶1的比例,異地復建,進而形成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在走訪時了解到,這些古建筑的房梁上,均雕刻有花紋圖案,具有獨特的韻味。附著的磚雕、灰塑等傳統(tǒng)建筑藝術,讓沉重的古建筑變得充滿生機。磚雕大多數(shù)都鑲嵌在窗楣上,上面雕刻著逼真的人物、花鳥、樹木,還有優(yōu)美、變化多端的幾何圖案,裝飾效果極佳。雕刻的題材也很豐富,有民間故事、純風景欣賞,還有如教學、談論閑話等生活場景。
而今,這片古樸莊嚴的區(qū)域,還成為弘揚龍獅、粵劇等傳統(tǒng)文化的最理想空間。近年來,弘揚本地龍獅精神,文沖東約善群堂醒獅隊年輕的“獅兄們”找回當年舞獅的老師傅們,進一步強大獅隊力量。
為加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善群堂醒獅隊的“獅兄們”每周還在這里帶領熱愛醒獅的小學生們,學習舞獅基本功。
升級文化新地標“廣州幸福里”
力促文沖活力再提升
文化賦能,傳統(tǒng)建筑煥發(fā)新活力。今年以來,文沖街積極貫徹落實黃埔區(qū)著力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圈”的重要部署,充分運用文沖古建筑群現(xiàn)有空間、群眾活動場所等,升級打造集展覽、教育、培訓、體驗、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中心——廣州幸福里,串聯(lián)一批可看、可學、可用的黨建陣地,實現(xiàn)為民服務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