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晉祠多處建筑屋面漏水,國保天龍山石窟部分石窟漏水,國保運城鹽池禁墻東禁門甕城大面積坍塌……在近期北方罕見的持續(xù)強降雨中,受降雨和洪澇威脅的山西古建備受矚目,人們呼吁關(guān)注山西古建的保護與修繕。
裂縫、漏雨、坍塌、塌陷、搖搖欲墜……這些字眼訴說著山西古建正在面臨的嚴峻考驗,也在無形中牽動著人們的心。此次山西古建告急不僅波及范圍廣,涉及晉城、晉中、運城、陽泉、呂梁、太原等多個地市,而且一些廣為人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古建因風雨侵襲而受損。比如,早在周宣王時期就開始修建的平遙古城,第84號內(nèi)墻發(fā)生局部坍塌,坍塌長度約25米。據(jù)統(tǒng)計,受暴雨影響,山西省共有1763處不可移動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諸多險情。9座博物館、紀念館出現(xiàn)小面積漏雨、部分構(gòu)件損壞等情況。
風雨來襲、古建受損,當務之急就是搶險修繕,將損失降到最低。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派出專家組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緊急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支持山西開展因災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確保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應急保護。山西省文物局也正督促有關(guān)部門及時采取支護、遮蓋等有效保護措施,防止文物險情進一步擴大。此外,多家企業(yè)宣布捐款支援山西,部分企業(yè)明確表示,善款除了購置緊急救災物資外,還將助力山西文物古建搶救工作。社交媒體上,“守護風雨中的山西古建”“風雨中山西古建正受到威脅”登上熱搜,各地博物館接力發(fā)文,攜手共“晉”,為保護山西古建撐傘。
山西古建受損不能完全歸因于強降雨,也不能簡單地視為偶發(fā)事件,它同時也反映出文保單位對自然災害缺乏應對的保護困境。近年來,安徽黃山鎮(zhèn)海橋、江西婺源彩虹橋、湖北襄陽古城墻都曾在洪災中受損,可以說暴雨洪災帶給我們的警示已經(jīng)足夠多了。山西豐富的古建資源因風雨侵襲受損,著實令人遺憾。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古建筑有28000多處,素有“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之稱,并且以時代序列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保存原始獨步全國。如此規(guī)模的數(shù)字和豐富多彩的資源,不僅有力印證三晉大地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省,同時也意味著文物古建保護的責任和擔子更沉更重。尤其山西古建多為木構(gòu)架結(jié)構(gòu),飽經(jīng)成百上千年的風霜雪雨,面對洪災等自然地質(zhì)災害更顯脆弱,必須多用心用力。
當前,極端天氣頻發(fā),如何有針對性地保護古建,是必須解決好的一道難題。就此次受損情況而言,則應針對暴露出的短板和漏洞,抓緊拿出保護古建文物的硬措施。比如,目前受損更為嚴重的文物,多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量未登記在冊、未定級、散落在偏遠村落的傳統(tǒng)建筑。比如,以往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更多聚焦于文物本身的建筑格局、形制、格式等,對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災抗災功能作用關(guān)注不夠。接下來,不僅要在災后修繕上下功夫,也要注重針對災害天氣制定古建保護預案,將建筑加固、防震、防滲、泄洪等文物防災抗災措施,作為文物修繕內(nèi)容同步推進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