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涌金門,沿湖而北,就可以看到一個有著雙重檐、歇山頂,僅憑六根柱子支撐的亭子,她就是集賢亭。人們夸贊美女常說亭亭玉立,而在西湖邊水光映照,蓮葉簇擁中的集賢亭不僅亭亭玉立,還與西湖結下了三生三世的情緣。
西湖集賢亭
她是誰建造的,建于哪年哪月,翻閱史書并無詳細記載。但自古山水環(huán)繞,風光大好的地方,路旁必有涼亭,以供游人休憩乘涼,或許是哪位古人犯了“強迫癥”在西湖邊立起一個亭子倒也說得過去?傊,早在千年前,集賢亭就在西子湖畔了,只不過建造她的人并沒有給她一個名字,人們就俗稱她為“黑亭子”。后來在風雨中不幸被毀,沉到了西湖底。
西湖集賢亭
集賢亭重生是在清代雍正四年,當時李衛(wèi)做浙江總督,下令重建,供皇帝巡閱駐防營的八旗(十七世紀初,清太祖努爾哈赤把滿洲軍隊分成了正黃、正紅、正白、正藍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后來因為人數的增加,又把四旗擴充,加上鑲黃、鑲紅、鑲白、鑲藍為八旗)子弟。滿清本就崇尚武藝,八旗子弟為了博取皇帝歡心,就在亭子灣處苦練騎射,故稱“亭灣騎射”。后來乾隆六下江南,第一次南巡時,在西湖檢閱軍隊,就在集賢亭中。集賢亭也由此迎來了自己生命里的巔峰時期,怎么說也能和“御亭”攀上關系了。她也因此排在了清代西湖十八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帶晴虹、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云棲梵徑、韜光觀海、西溪探梅”第九。
練習騎射的清兵
2002年,有關部門按照原址原貌重建了此亭,并且命名為“集賢亭”,取名來自于王羲之《蘭亭序》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句。十年后,不知是不是暴風雨太過猛烈,集賢亭倒塌了。不過僅過了一個月時間,集賢亭便煥然一新,出現在了世人眼中,權當是美人羞澀,暫別世人,偷偷補了個妝再出場吧。
西湖集賢亭美景
如今在集賢亭,或是遠來游客拍照留念,或是周遭老人晨練休憩,又或是唱戲的越劇票友清清嗓子,都喜歡在集賢亭待上一會,成了西湖又一大標志性建筑,向遠方的客人訴說著跨越千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