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平路19號的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前身是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即公元1467年的青島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青島最具有“古味”和“民俗味”的景點之一,也是市區(qū)唯一的明代古建筑群。時至今日,青島本地人還習慣稱之為天后宮。青瓦青磚,飛檐斗拱,天后宮是青島市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
青島天后宮
青島天后宮現(xiàn)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筑物均為清水墻、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qū)的古代建筑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筑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
天后宮的大戲樓為兩層樓閣,金碧輝煌。戲樓大梁的包袱畫繪有金陵十二釵等紅樓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簫引鳳圖”、“敦煌飛天圖”等。二樓中間懸掛的“天后宮”巨匾下面為波浪式的房檐,意為“進得門來,應無戲檐(戲言)”,也就是說拜媽祖不能當兒戲。這座戲樓內裝飾有文房四寶、希世古懂、各種用具。
青島天后宮·龍王殿
天后宮內,古木成蔭,綠草茂盛,是典型廟宇與園林風格的有機結合。戲樓左右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前院有四株冬青樹,其中靠墻的兩株為法國冬青,花壇兩邊的兩株為本地冬青。過鐘鼓樓為前院東西廂房,中間大場院有顆大桂花樹,因其花為朱紅色,亦稱“朱砂桂”。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后,滿樹的桂花會使整個院落清香飄溢。
過兩廂房就是山門,進山門為二進院落,場院內雌雄二銀杏已有500多年歷史,據說與天后宮同年齡。
山門內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其中寫有:“……青島開埠,百有余年……旅客商人,云集于此……”可見,康雍年間青島已開埠,旅客商人眾多。有些人說德占青島前“青島是荒涼小漁村”,顯然并不屬實,因為有碑為證,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與山門對應的是青島天后宮正殿,正殿內供奉天后---媽祖,這尊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媽祖故里莆田開光分靈的,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
正殿兩邊分別為財神殿和龍王殿,正殿兩邊廡房為民俗博物館,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是一集民間工藝的大全,是一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國民俗藝術的寫照。
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1998年12月,重新修復后的青島天后宮被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并成為一處集收藏、研究、展示青島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與媽祖文化于一身的公益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