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是中國西南邊陲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山地,是一個分屬于中國的云南與緬甸佤邦的跨國民族。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小黑江流域就可以找到佤族先人的蹤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佤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傳統(tǒng)民居是佤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滄源縣是其中之一。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風格和原始佤族風土人情,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那份原始與神秘仿佛連時間也無法浸透,被國家地理雜志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
佤族民居
佤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用材完全取之于大自然,無華麗奢侈的裝飾,即便是有所裝飾也是模擬自然物,比較原始古樸,主要用材有竹子、麻栗木、紅毛樹、水冬瓜樹、白樹、茅草等。佤族以木、竹和茅草為主要材料,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瓦房,也有與傣族架空“樓房”相似的地區(qū)。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里一個平緩的小山頂上。房屋依山勢地形而建,分布隨意,沒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長形成的荊棘叢成為村寨的柵欄。進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門,懸掛著一些牛頭骨,據(jù)說有驅(qū)逐鬼魅的功用。
佤族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適應山地居住的特有傳統(tǒng)建筑:“干欄式樓房”和“四壁落地式”竹樓。而“四壁落地房”也叫“雞籠罩房”,是真正屬于佤族人的傳統(tǒng)。房屋的建筑結(jié)構(gòu)比“桿欄式”樓房簡單。
佤族民居
四壁落地房其實可以稱得上一種原始極簡風,但它的設(shè)計可謂玄妙重重。其結(jié)構(gòu)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頂多為歇山式或四面坡,利于瀉走雨水和增加散熱面,茅草處于很陡的角度,不會輕易被風吹散,風不進屋子,以保證屋內(nèi)夜夜不熄的火塘更為安全。
以3根帶長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細木條作椽子,橫梁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樓。四壁用竹篾編成柵墻,向東面開一道門。房檐離地面不足1米,以老虎窗(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采光,并設(shè)小曬臺,當?shù)厝诵蜗蟮胤Q這種錐形的房子為“雞籠罩房”,看到佤族民居建筑,讓人仿佛看到了古人類巢居的影子。
房內(nèi)主要分為里外兩間,相對較小的里間是主臥室,寬大一些的外間是生火煮飯、聚會待客以及孩子們睡覺的地方。從前的佤族人家基本沒有什么家具,室內(nèi)最顯眼的設(shè)施便是臥室的門口架設(shè)的火塘,火塘搭著竹編的架子,是放置糧食、鹽巴、辣椒,以及烘烤牛肉干的地方。
每年夏歷十月是佤族的“蓋房月”,據(jù)說這一時期采集的建筑材料不易蛀蟲。蓋房也要擇“吉日”,原材料基本全是現(xiàn)成:到山上選擇一棵大樹為柱,砍時要注意大樹所倒的方向,若倒下時平穩(wěn)著地就是可用,否則便是不吉利,就得重選日子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