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塔
石榴花塔,位于龜山南麓的漢陽公園內西北角,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這座塔原本在添福巷,1963年底移至漢陽公園。
塔身頂層正面鐫刻“石榴花塔”四字,第二層正面刻碑文,記錄了建塔的緣由,這是發(fā)生在宋代漢陽的一起真實版“竇娥冤”事件: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漢陽有一孝婦殺雞孝敬婆婆,不料婆婆吃雞后暴病而亡。小姑告到官衙,說是嫂子毒死其母。官府聽信此言,嚴刑逼供,屈打成招,被判死刑。
孝婦無以自明,臨刑前折石榴花一枝,插于石縫,仰天禱告:如果真是我毒死婆婆,此枝即枯,若是冤枉,此枝將復生。孝婦被處死后,榴枝果然復活,不久便秀茂成蔭,結出果實。
時人認為這是天彰其冤,哀孝婦無辜受難,在石榴花側,漢陽西門外一里處,立石塔以為紀念。
石榴花塔明、清兩代,幾次重修,現(xiàn)存石榴花石塔為1918年重修。
北洋橋
據《洪山文史》稱,北洋橋是武漢市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武漢唯一尚存原貌的古石拱橋。
橋長50米,寬7-11米,兩頭寬,中間窄,拱橋跨度14米。
北洋橋又名白洋橋,始建于唐代,歷經戰(zhàn)亂,屢毀屢建。
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北洋橋,是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重新建造的,離現(xiàn)在已經五百多年,位于洪山區(qū)和平鄉(xiāng)北洋橋村。
這座橋現(xiàn)在還能使用,但只能走人,不能通車,走在橋上的時候,仍讓人有敬畏感。
貢院牌坊
武漢的文化教育氣息可不是在現(xiàn)代隨著大學生的增多而形成的,早在明清時期,漢陽就是學風極盛、人才輩出之地。
至今仍屹立于漢陽陽新路南端東側的貢院(共勉)牌坊,就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勤學之世風、楚才之濟濟……
這座花崗巖牌坊貢院牌坊位于漢陽陽新路共勉街。建于明中期,又稱狀元牌坊。
雖地處居民樓群之間,且因歷經數(shù)百年風吹雨打,表面斑駁陳舊,但其威嚴的氣勢,絲毫未減。
據說,貢院牌坊是秀才們來漢陽考試的一道大門,牌坊前有一個青石碑,上面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就是說官員到漢陽南門都要停一停。
舊時一般形如牌樓的建筑物,都是用來紀念封建禮教即所謂忠孝節(jié)義的人物,然而貢院(共勉)牌坊卻是當今武漢市內尚存的為學子而立的古文化牌坊,在全國亦屬罕見。
保壽硚
保壽硚位于硚口區(qū)長堤街多福路保壽巷,始建于1662年,1834年重建,因用的是石材,故“橋”寫為“硚”。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環(huán)境整治,河道逐漸廢棄,保壽硚橋面被水泥覆蓋,成了保壽巷的一段路面。
上世紀90年代后,這里建成商業(yè)街,保壽硚一直沒在商業(yè)街區(qū)的地下。
橋體青石欄桿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西秋月山陜水菸眾號建修”,另一面刻有“保壽硚”三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