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城百里已聞鐘,遙望古樓穿碧穹。秦漢風云遺夢里,晉唐故事砌墻中。
騷人苦讀難垂史,佳麗輕描易入宮。試問王侯誰健在,功名哪個不成空?
西安與我而言一直都充滿著向往,作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地方。今天游走于這座城市,為大家介紹西安標志性的建筑——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古城區(qū)的正中心,明城墻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在西安眾多名勝古跡中,鐘樓也是最光彩奪目的那一個。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一開始建立在廣濟街口,和鼓樓是相對應的。到了明神宗萬歷十六年,為了適應古城的發(fā)展,將這座鐘樓整體搬遷至此。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底座是用青磚和白灰構建而成,外形整體為方形。自地面至樓頂總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下部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樓體為木質兩層,高27米。應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則,又有明代建筑技術的革新,整體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藝術風格。下層為一重屋檐,上層有兩重屋檐,四角攢頂覆蓋碧色琉璃瓦,各層有斗拱鑿景彩繪,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攢尖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筑的沖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筑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wěn)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穩(wěn)固結實,渾然一體。
既名“鐘樓”,其上的“鐘”就不可不提。鐘樓一開始懸掛的并不是這口大鐘,而是鑄造于唐代的一口名為“景云鐘”的大鐘。景云鐘鑄成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其撰書銘文,鐘高二米,直徑達一點五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shù)十里,一直為西大街廣濟街口的皇家道觀景龍觀(后改稱迎祥觀)所用。在2000年景云鐘還登上過中國郵票,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西安鐘樓受到妥善保護,每逢五一和國慶節(jié)日,鐘樓都成為游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臺。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曾多次登臨鐘樓。1953年至1958年,國家對鐘樓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全面維修,加固了樓的臺基座,拆換了樓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欄桿,翻修了全部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