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所呈現(xiàn)的紅色是一種宮廷色、喜慶色,而大厝墻的構造和裝飾則更有審美特點,即是墻石混砌的“出磚入石”。紅磚與白石混砌,形成質地與顏色的強烈對比。同時石塊作為面、點,而磚縫作為線,點、線、面的組合又形成了獨特的幾何裝飾美。除此,工匠們還在山墻上用炭泥塑紋花,貼嵌彩色瓷片裝飾,上雕有火紋、云紋及細致生動的人物、動物、花鳥、魚蟲等各種優(yōu)美圖案。
“出磚入石”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福建閩南一帶的泉州、廈門、漳州等地區(qū)。著名的有石獅巷中“五房”的墻壁、厝巷“桂厝”后墻壁等,古鎮(zhèn)安海,泉港的樟腳現(xiàn)仍存多處這種建筑形式。安海文化宮拆除圍墻后露出了被遮擋已久的朱祠西側一堵十分漂亮的“出磚入石”墻壁。
泉州范志巷、泉州西街116號的宋宅、泉州的承天寺、同安縣東鄉(xiāng)新民宅、安溪縣民居、南安官橋蔡資深古民居建筑群、惠安沈厝黃氏家廟等,均為典型的閩南“出磚入石”的古民居建筑形式。
其“燕尾歸脊”、“雙燕歸垂”的設計意念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飛出多遠總要回歸故里的深刻內(nèi)涵。對紅色的喜愛,對雕飾紋樣細節(jié)的刻意追求,對吉祥象征物的從容表現(xiàn),使惠安傳統(tǒng)建筑汲取了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yǎng)分,在建筑結構、建筑裝飾、雕刻題材和用材選擇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石雕、木雕、磚雕、泥雕、灰雕和瓷雕被廣泛用于脊吻、斗拱、麻雀、門窗、屏風、橫梁等部件。這些建筑基本上達到了有雕刻、雕刻和繪畫的藝術境界,這必須是有意和吉祥的。雕梁畫棟,山脊和檐口,紅磚白墻,甚至水邊亭臺樓閣和山間走廊都有雙屋檐和瓷磚。雕刻的橫梁和彩繪的建筑展示了對雕刻藝術和建筑藝術緊密結合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