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河連通京城水系
單霽翔介紹,紫禁城內的排水溝渠全部通向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又與紫禁城城墻外側52米寬的護城河相連,之后同周邊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
如果說內外金水河和干溝是紫禁城排水系統(tǒng)的主動脈,那么明溝暗溝毛細血管。紫禁城排水系統(tǒng)分為三類,分別是建筑排水、地表徑流、地下暗溝。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著建筑屋頂琉璃瓦落到地面,順著明溝流到地下暗溝溝口,還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徑流,順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明溝若遇有臺階或建筑物,則從“溝眼”穿過,匯入暗溝。雨水排入暗溝以后,再由支溝匯集到干溝,經干溝排入內金水河。
暴雨時現“千龍出水”
冬天到故宮看雪,夏天看雨,都會看到不同的奇觀,故宮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前后排列,坐落在8米多高的工字型臺基上,臺基面積25000平方米,分為三層。在臺基四周欄桿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雕琢精美的石龍頭,其口內為鑿通的圓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
三層共有龍頭1142個。暴雨時,雨水逐層下落,使得臺面無積水。臺基底部的石龍頭也稱螭首或角獸,是用于須彌座轉角處和望柱外緣之下的排水構建,多鐫刻成龍首形,既有裝飾作用,也有實用價值。
從螭首龍頭孔中流水,在大雨時如白練,小雨時如冰柱,在暴雨時,會呈現“千龍出水”景象,蔚為壯觀。
■相關鏈接
這些古建怎樣過雨季
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
集中對前院電纜井、排水管道、孔廟中院施工工地、孔廟崇圣祠院落及乾隆石經等進行檢查。清理淤積,加緊排水;同時通知所有部門人員,按分工責任到人,遇到問題立即報告,并按照防汛應急預案及時處置。
北京藝術博物館(萬壽寺)
實行汛期“雨前、雨中、雨后”三查制度,成立防汛領導小組和應急小分隊;準備鐵鍬、沙袋、防汛照明燈具等防汛工具;及時清理電纜井內雨水,疏通下水管道,清理淤泥;嚴格落實汛期應急值守工作。
正陽門管理處
執(zhí)行戰(zhàn)備值班預案,確保汛期安全;館領導帶領安保人員準備好防汛沙袋、抽水機、排水鐵桶和鐵鍬等防汛工具;值班干部夜間多次巡查,對可能發(fā)生積水、漏水情況的部位進行重點排查。
古代錢幣展覽館(德勝門箭樓)
對全館電路進行了集中檢查,在全館范圍內開展防汛排查,對開放展廳、配電室、文物庫房等重點部位進行了細致檢查,對曾經出現過漏雨情況的房屋尤其關注,此外,再次確認了排水系統(tǒng)及防汛工具均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