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南部贛江支流富水河南岸,距今有900余年的歷史,至今歷傳了33代,主要為梁氏家族聚居地。南宋初年,渼陂開基祖梁仕階帶領族中子孫,由廬陵縣純化鄉(xiāng)七十六都甲村徙居渼陂,始建村。宋元時,梁氏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建祠堂,修族譜,訂族規(guī),在族中建立起尊祖敬宗、強化族權的宗法秩序。
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時期,渼陂古村作為中央蘇區(qū)根據地的中心,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及紅四軍總部都曾經在這里駐扎,留下了毛澤東、朱德、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量革命遺跡。亦有國民黨第18師師長張輝瓚被殺后的頭顱示眾處和唐云山旅指揮部舊址。解放后,被授予解放軍中將軍銜的梁興初、梁必業(yè),少將軍銜的梁仁芥都是渼陂人。渼陂完整展現了革命時期紅軍在村中的生活、戰(zhàn)斗場景,以及紅軍領導人在這一時期的生活軌跡,能夠真實反映當時的革命形勢與社會面貌,作為重要革命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具有很高的歷史見證價值。
渼陂村歷史文化遺存及保存現狀
渼陂古村總體格局呈南北走向,在其東側有一條沿富水河而建的商業(yè)街,F存陂頭古街為清代和民國初年建筑,全長900余米,尚完整保存600米,古街寬約3米,卵石鋪就龜背路面。為便于手推車來往,路正中縱向鋪有石板條,路兩側為排水明溝。渼陂古村和古街的整體風貌較完整且真實地反映了明清以來村落發(fā)展和古街興衰的歷史,從側面體現了歷史上的村落生活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同時,在漫長的農耕文化進程中,渼陂古村及周邊鄉(xiāng)村也沉淀了渼陂彩擎、喊船、箍俚龍、煙花傀儡、二月二廟會和吃新節(jié)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由于地處贛中腹地傳統農耕區(qū)域,渼陂古村建筑更新換代較慢,因此大量傳統村落建筑和基本格局保存較好。但是,隨著歷史滄桑變遷,尤其近些年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至上世紀末,渼陂村傳統建筑特色和歷史文化風貌也在日漸模糊。
渼陂村整體保護的主要措施
堅持因地制宜、規(guī)劃先行、保護優(yōu)先、民生為本、精工細作、民主決策的原則,按照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xù)性的總體要求,爭取匯集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力量,多措并舉。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鎮(zhèn)化建設啟動以來,為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進一步發(fā)揮傳統村落文化遺產資源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了渼陂古村經濟與文化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