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一期)竣工,并因“施工質量優(yōu)良”于12月25日通過了由重慶市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
據介紹,寶頂山大佛灣石刻造像是長期顯露在露天環(huán)境的文化遺存,在水、大氣污染產生的酸性水溶液作用下,極容易發(fā)生成分、結構的變化。在現階段暴露的病害中,水害問題最為嚴重,不僅侵蝕破壞石刻,滋生微生物,更是加劇風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從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保護過程中曾進行過多次局部區(qū)域的防滲排水治水工作,但涉及范圍小,未達到對大佛灣石刻核心區(qū)工程整體治水的目的。
本次寶頂山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是在近半個世紀治理工程的基礎上,以完整系統(tǒng)思路開啟的研究性項目,采取分區(qū)、分期進行方式,一期工程主要針對臥佛區(qū)域。經公開招標,工程由北京國電水利電力工程有限公司承擔,于2015年8月1日啟動實施。
經設計施工單位反復勘察發(fā)現,臥佛從頭到腳水害嚴重,共有65個滲水點,主要分布于頭部、胸部、貢臺、腹部和腿部,以腿部最為嚴重。
工程(一期)實行動態(tài)設計、信息化施工,以防滲帷幕灌漿為主,地表截排水為輔。通過改造和修建截水溝、清理并鋪設土工防滲層,解決地表徑流和覆蓋層孔隙水對石刻區(qū)的影響問題,進一步深化研究基巖裂隙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的規(guī)律,并通過裂隙灌漿、帷幕灌漿、增設水平導水孔等手段解決石刻造像裂隙滲水問題。
由于工程的隱蔽性、復雜性,業(yè)主單位和施工單位堅持將研究貫穿工程始終,遇到問題隨時叫停,整個施工期間,有明確記錄的專家論證會就有十幾次。為確保治水的有效性,工程從一開始就委托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同期開展了“大足石刻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對石刻巖體穩(wěn)定性評價研究”。課題組根據大佛灣巖體地層巖性、構造特征,以及施工實際技術參數,分不同工況進行了穩(wěn)定性評估分析,研究報告證明了工程的有效性。
驗收專家組考察了工程現場,聽取了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業(yè)主單位的匯報, 查看了施工檔案,認為該治理工程符合國家文物局批復要求,完成合同規(guī)定工程內容,施工管理科學精細,監(jiān)理工作規(guī)范,施工資料比較齊全、完整,水害治理效果顯著,確保了文物安全,達到設計方案的目標,施工質量優(yōu)良。
專家組對《大足石刻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對石刻巖體穩(wěn)定性評估研究》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該研究技術路線合理,研究成果可信,并對重點區(qū)段進行專項評估分析,提出了治理工程需要注意的問題,尤其從理論上首次提出灌漿壓力的控制性指標,有效地指導了工程一期的實施,對即將開展的工程二期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