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市大東區(qū)有這樣一片特殊的建筑——北大營遺址。1931 年9 月18 日,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就發(fā)生在這里。
北大營遺址的歷史變遷
北大營始建于1907 年,這一年,清政府在東北正式設立行省,行政長官由盛京將軍改為東三省總督,在軍閥混戰(zhàn)時期曾出任國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的徐世昌,任第一任東三省總督。為加強對沈陽城(當時稱奉天) 的防務,徐世昌倡導修建了北大營。北大營建成后一直是駐兵重地,成為保衛(wèi)沈陽的北面藩籬,也曾是日軍攻占的首要目標。
1929 年后,東北軍獨立第七旅駐扎在北大營。1931 年9 月18 日夜,日軍在北大營西柳條湖北面,自爆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炮轟北大營,并向北大營發(fā)起進攻。第七旅在日軍攻擊下,由于奉不抵抗命令,大部分士兵未經(jīng)戰(zhàn)斗即撤出營地。
北大營傾覆之后,曾短暫在人們視線中出現(xiàn)。太平洋戰(zhàn)爭結束后,1942 年11 月,日本將俘虜?shù)挠⒚赖让塑姂?zhàn)俘送到奉天,曾被臨時關押在北大營。1945 年,日本投降后,該處一直閑置,直到1952 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汽車10 團教導隊進駐營區(qū)。后來,由于城市建設需要,大部分營區(qū)劃給地方使用,營區(qū)基地總面積只剩14 萬平方米。1965 年11月,軍區(qū)后勤干部訓練大隊遷進北大營,將原車庫改造成教室和學員宿舍。1981 年,大隊納入大連陸軍學校編制,為新建學員宿舍樓、綜合樓、食堂、家屬宿舍及附屬配套用房又拆遷了原有營房多座。
2005 年上海華晨寶馬集團與沈陽市合資建廠,北大營主體建筑絕大部分被拆除。
文物愛好者發(fā)現(xiàn)北大營尚存部分遺址
由于對北大營歷史地位認識不足和城市改造的需要,北大營原有遺址并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甚至大多數(shù)人普遍認為北大營遺址已消失殆盡。
2011 年,沈陽市文保自愿者鄭英杰、孫葉新、于海波和收藏家余泓等人通過衛(wèi)星定位發(fā)現(xiàn)三棟平房,疑似北大營殘留營房,經(jīng)專家鑒定,認定確實是北大營營房舊址。該營房為青磚建筑,鐵皮瓦屋頂,近百米長,這種磚是民國初期所特有的。建筑的窗戶一個挨著一個,具有東北軍兵營的特點,其中一棟還保留著原來的鐵皮瓦屋頂。這幾點都是北大營兵營的重要標志。三棟營房建筑面積約1600 平方米。其中2 號樓保存基本完好,長約120 米,寬7 米,F(xiàn)為居民住宅,有住戶約20 戶左右。另兩棟已經(jīng)過多次改造。1 號樓長60 米,寬7 米,3 號樓長34米,寬7 米,由華潤三洋壓縮機廠做為倉庫使用。經(jīng)專家考證還發(fā)現(xiàn),這三棟營房與現(xiàn)存的當年北大營布防圖中位于東側步兵六一九團第二營營房位置相符合。只是這三棟營房中,只有南邊一棟保存完好,另兩棟破損嚴重,盡管如此,其價值仍然彌足珍貴。2012 年,北大營營房遺址被公布為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