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氏后裔籌資600多萬元參與修繕江蘇“省!比A氏始遷祖祠,成為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典型事例。當下,社會力量正逐步成為無錫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軍,并呈現(xiàn)出自籌經費多、保護水平高、文保級別高等特點。
為何要個人出資修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民間力量,能否完成文物修繕重任?近年來,無錫通過機制體制創(chuàng)新,探索出了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方法。
民間出資參與文物保護
去年4月,華氏宗祠修復工程正式竣工,來自海內外的1200多名華氏宗親前來瞻仰祠宇。走在黑瓦白墻的明清古建筑間,仿佛看到了數(shù)百年前華氏族人在這里祭祖、讀書的熱鬧場面。
21世紀初,華氏宗祠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然而,在此前的上百年間,祠堂因年久失修,特別是遭人為損壞,以致古祠絕大部分建筑成為殘垣斷壁。始遷祖祠要全部修復好,大約需要投入700萬元。
然而,“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6處,各級政府每年有限的文物修繕專項經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文物修繕資金緊缺的問題,積極引導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可以有效緩解資金壓力!睙o錫市文廣新局文化遺產處處長宋保舵介紹,“通過廣泛宣傳發(fā)動,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合理參與保護。來自海內外的50多位華氏后人,分別捐出了幾千元至二十萬元不等的資金,用于修復始遷祖祠!
其中,一位高齡旅泰華人華仲厚先后拿出了353萬元,并且慷慨捐出有關始遷祖祠的珍貴書畫和文獻資料。
修復資金總共花了700萬元,其中90萬元由省文物局撥款,600多萬元全部由華氏宗親后裔自發(fā)籌集資金修復。目前,祠堂已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成為蕩口古鎮(zhèn)的一個新文化景點。
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始遷祖祠同時得到了良好保護與合理利用。然而,社會力量最初參與文物保護的過程,卻并不平順。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再過幾天,西園墻角那株140多年的古花樹就要盛放了。秦邵楹站在院子里那口明代古井旁,若有所思。在四圍一片林立的高樓間,小婁巷這片最早建于1864年的“國家級文保單位”,還頑強地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江南民居形態(tài)。
小婁巷50號,可謂其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民宅。其中第三、第四進,就是秦紹楹和父親秦寅源一直居住的“福壽堂”。然而,小婁巷地處城區(qū)核心的優(yōu)越位置、雜居混亂的破敗景觀,還是讓政府部門下決心進行改造。
2008年年底,無錫市建設局送達《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裁決書》,要求270余戶居民遷出小婁巷。然而,秦紹楹獲得的一份規(guī)劃圖顯示,將來小婁巷街區(qū)除了幾處文保建筑保留外,將開辟餐廳、KTV、音樂酒吧等。不少原住民在聽證會上提出擔憂:“所謂的保護性修復,會不會是把原住民趕走取得土地使用權,然后再建造假古董搞商業(yè)開發(fā)?”
不過,改造工程并未停止。在現(xiàn)實考量下,急于改善住房條件、愿意接受安置的大多數(shù)居民,選擇領取拆遷補償款,陸續(xù)離開了小婁巷,只有7戶居民沒有遷出。
秦紹楹意識到,要想完好地留住“福壽堂”,必須取得與政府同等的修繕主體資格。他從《文物保護法》中找到了法律依據(jù),“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yǎng)”。他和父親商議,決定自己出資來修!
2009年6月,秦氏父子向江蘇省文物局,提交了《關于修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婁巷50號行政許可的申請》。當年7月底,省文物局復函同意。一年后,無錫市文化遺產局發(fā)函給秦氏父子,由他們委托有資質的單位,編制方案并進行報批。
秦氏父子找到蘇州一家有資質的公司,對“福壽堂”進行實地勘察。然而隨后波折不斷,“有些部門并不相信社會力量具有完成文物修繕的專業(yè)能力,事情進展并不順利”。歷時一年多,修繕方案才最終確定上報。2012年2月,省文物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修繕方案,提出了防治白蟻、細化照明線路、布設排水管網等具體修改完善意見。
修繕這才進入快車道,此時已經過去近三年的時間。
如今,由秦氏后人籌資近百萬修繕的老宅,在驗收時獲各方點贊,更是吸引英國BBC前來拍攝“秦氏故事”。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很看好這一事例的示范效應,“雖然我國大部分古建筑屬國家所有,但大量農村里的祠堂、住家等古建筑仍屬私產。全靠政府杯水車薪進行維護,難解古宅衰朽之急。國家要充分調動民間積極性,就要理順機制體制!
理順機制體制 讓文保走上快車道
歲月風霜,在縣前街8號那座滄桑建筑上留下斑駁印記。這里,便是新中國首位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的故居。
青菜落入油鍋的滋啦聲、煮鯽魚湯的濃香味,市井人家的生活氣息迎面而來,陸家后人正坐在一起吃午飯!爸灰腥四矫鴣,我有空就會給他們說這座宅子與陸定一的故事。”陸家的后人,成為故居最好的解說員。
2013年,老房子差點在一場火災中付之一炬,線路老化成為背后元兇。陸定一故居修復搬上議事日程。在廣泛聽取住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動遷成本考量,最終采取了“原住居民不搬離故居”的保護方式。
“動員居住戶出部分資金共同參與保護,能活態(tài)呈現(xiàn)故居人文氣息、真實保留歷史信息。濱湖區(qū)太湖街道在周新古鎮(zhèn)修復中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個保護理念!彼伪6娓嬖V記者,無錫文保單位眾多,光靠政府財力遠遠不夠,因此我們提倡各級政府設立專項配套資金,對一些社會力量有意愿參與的文物保護項目,政府按比例提供配套資金。但前提是文物保護的方案必須按《國家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的程序執(zhí)行。
2007年4月,全國城市首個文化遺產基金會“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成立,用以“保護遺產、傳承歷史、永續(xù)利用”。首期實際到位資金2288萬元,由企業(yè)支持、宣傳文化單位和廣大市民捐款構成。基金委托專業(yè)公司理財,投資收益年均200余萬元。資金主要投向文物保護課題研究、召開全國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會,以及名城、名鎮(zhèn)(村)、文物保護等工作。
通過不斷探索,無錫在機制體制上勇于創(chuàng)新,找到了嫁接民間力量與主管部門之間的橋梁。在有利于文物保護的大前提下,理順了可能的阻礙,釋放出了民間熱情。無錫通過政府主導、機制創(chuàng)新、社會參與,在文化遺產保護上初步形成了特有的模式。
然而放眼全國,如何有效引導民間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依舊是個難題。“現(xiàn)在在文物保護領域,政府對民間力量的開放程度還很低。說到底,主管部門不是很確信,民間力量有足夠的專業(yè)度可以做好。但我相信隨著觀念的更新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文物保護的民間參與會越來越多!比顑x三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