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物維修保護工程設計方案中要求內容的不斷完善,一些急需解決而又不容忽視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尤其是修繕工程中結構的安全性問題,這關系到文物建筑維修工程的質量。看看古人維修的歷程,我們從中都會感到文物建筑經歷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好多構件還是原構,是什么原因能讓這些建筑的生命長久維持,更多的是每一次工程維修的質量。當前,文物建筑維修的周期在縮短、次數(shù)有所頻繁。有的建筑因設計時勘察不細,不能針對性地提出保護措施,致使施工中一些文物構件的歷史信息、彩繪遭到保護性破壞;有的對構件承載能力不進行科學分析、測算,造成維修后出現(xiàn)梁架折斷或翼角塌陷的現(xiàn)象。加強對文物保護工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制訂切實可行的規(guī)范標準,無疑會對每一項保護工程起到積極的作用。
嚴把設計深度
當前國家文物局出臺了《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要求 (試行)》,維修設計方案從設計說明到圖紙表述增加了許多內容,但勘察單位在方案設計中經常出現(xiàn)一些通病。比如,只對柱根糟朽、梁架走閃等進行勘察;對文物保護工程修繕的具體做法,不能因地制宜,詳盡表述,用“傳統(tǒng)工藝”幾個字代替,就連文物保護工程中保護性設施以及地基加固等分項工程,也沒有明確說明護坡砌筑砂漿標號,僅用“水泥砂漿砌筑護坡”表述,這些做法直接導致不能有效指導施工。此外也有一些修繕方案對地基、基礎的勘察分析不夠,設計方案中往往關注地表建筑多,而忽視地下基礎問題,待地表建筑維修后,地基穩(wěn)定性出了問題,修繕后出現(xiàn)措手不及的現(xiàn)象。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文物建筑周圍開挖地道、防空洞等,對今天文物建筑的生存構成隱患,但在勘察設計方案時常常忽視這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大木構件鐵件加固中對原構件的承載力不進行科學分析計算,有的加固做法不符合原結構的受力特點,導致在施工中構件加固的方法千姿百態(tài),加固的結果就是鐵件成為裝飾。這就要求勘察單位在編制設計文本中,設計人員能夠找準病害問題,認真分析導致建筑結構發(fā)生變形,局部或整體失穩(wěn)等問題的病因;對建筑風格、形制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復原依據(jù)等都要做充分準確的評估分析。尤其是不能局限于建筑表面及外觀出現(xiàn)的構件脫落、殘損等現(xiàn)象,要使維修內容、維修對象、做法要求等更具有針對性,使受力構件加固方法更具有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