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匠精神”從政府工作報告的紙張上緩緩走出,這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情懷像春風般在一夜之間吹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日前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了文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道出了文物保護的心酸。筆者認為,保護之路需要和抓小抓長抓好的“工匠情懷”為伴。
從文物精神的傳承看保護,還應從小抓起。文物的特性是幫助我們找到歷史沙漏中的人類“記憶”。長期以來文物好像只是考古學家口袋里的時間表,始終走不到尋常百姓的手中。每年兩假,本該是中小學生參觀各類博物館、紀念館的高峰,然而,很多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卻人流稀少,處于“冷冷清清經(jīng)營”狀態(tài)。文物在光陰的流轉(zhuǎn)中蒙上了“塵土”,“記憶”也在時間見證下慢慢荒蕪了。再提文物保護是將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懷、藝術造詣、時代精神播種在國人心中,讓文物投影出歷史記憶傳承。文物保護之路是從精神家園開始走的,加強文物背后的文化力量彰顯還需從小培養(yǎng)起國人的熱愛。
從文物實體的流傳看保護,還應從長抓起。日前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一個亮點是終身追究責任制,這一制度的出臺給醉心文物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文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時間的容器,它將那段光陰封鎖了起來,你也許會從銘文的縫隙中聞到她的味道,也許會在雕刻漏下的層層光影中尋到她的蹤跡,讓人在找尋的歷程中再度回到那段流光溢彩的時代,這是文物的魅力所在。文物的保護也就是追趕光陰的腳步拒絕歲月的腐蝕,或是提溜住危機的小辮子解決物毀人傷的難題。但光陰流逝從不停歇,危機潛伏沒有預兆,是以保護文物的重任需要從長遠計,終身責任追究制的出臺就是用一生的承諾來守護的典型。
從文物形體的再造看保護,還應從好抓起。面對珍饈美饌,美食家總是比庖廚多。文物保護亦是如此,能人大牛者往往能品嘗裂口殘篇背后的“刀光劍影”,但真實生活下的殘缺卻是永遠的烙印。雖然真正的藝術也許來自于“殘缺”的不完美,但若是“支離破碎”能還原成“完好如初”,歷史的全貌又能再一次呈現(xiàn)在眾人眼前,那將是一件多么圓滿的功德。功德圓滿背后是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要做的努力,修復還原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好”抓起的好是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好,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的好,文物復原完好如初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