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來源:華夏收藏網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5-3-26 閱讀:
古建筑內外多用涂漆裝飾、彩繪梁柱,更有屏風、掛畫、垂簾等,增加美觀效果,具有文化特色。有些古建筑內懸掛綢緞、字畫、匾額以及供奉的鞭炮、香燭和紙張等,都是可燃物或易燃物。這些物品降低了燃燒溫度,增加了燃燒速度,增大了火災熱量;馂囊坏┌l(fā)生,室內裝飾品更成了火勢蔓延的途徑,使火勢向空中擴展。
木材的燃燒和蔓延的速度還和木材表面積與體積的比例呈遞增關系。古建筑中的梁、天花、藻井、斗拱、門窗等往往結構形狀復雜、構件交錯疊落,大大增加了材料的受熱面積,有些木材的表面開裂,木質疏松,這些特性使古建筑容易燃燒而且蔓延速度極快。
4. 古建筑平面布局危險性
古建筑一般在總平面布局上成組、成群、對稱布置。殿堂之間往往用木質廊子相連,層層疊疊,空間立體交叉,結構復雜。有些古建筑規(guī)模壯觀、高大雄偉,內部空間較多,不利于劃分防火防煙分區(qū)。有些古建筑群內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間。如果一處起火,火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毗連的建筑很快出現大面積燃燒。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容易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二、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措施
1. 古建筑的避雷
雷電是自然界的一種大氣放電現象,其放電電壓可達數百萬伏至數千萬伏,電流達到幾十萬安培。雷電的破壞力極大,不僅可以擊斃人畜,破壞建筑物,還可以造成火災爆炸等次生災害。據有記載以來,有很多古建筑毀于雷擊及雷擊次生災害。天壇祈年殿于光緒十五年(1889 年)8 月24 日因雷擊起火,致使整個祈年殿化為灰燼。1957 年7 月31 日15 時,十三陵長陵祾恩殿屋面西側正脊被雷電直擊,雷擊電流破頂而入,致使殿內兩根楠木柱子及天花板多處劈裂冒煙,造成人員一死三傷。
自古以來,智慧的先人們用安裝鴟吻、寶剎等方法進行避雷。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古建筑的避雷相當重視,相繼出臺并不斷修改更新防雷技術標準。
從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安全防火的角度考慮,古建筑必須安裝避雷設施,應具備完善的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符合第一類防雷建筑要求,接閃器要準確計算保護范圍,應沿建筑物屋面正脊、檐部、垂獸和高出建筑物的煙囪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敷設。防雷引下線不能過少,引下線少,雷擊電流分流就少,每一根引下線承受的電流就大,容易產生反擊和二次災害。因此,引下線最少不應少于2 根,其間距不應大于24 米。接地體應就近埋設,不宜距保護建筑太遠,避免造成放電引發(fā)火災。為便于每根接地體的電阻的測試維護,應在防雷引下線與接地體間,距地面1.8-2 米處設斷接卡子。接地體的電阻值應在10Ω 以下。古建筑內部電氣線路輸入端口應安裝電涌保護器,防止雷擊引起的超高壓電進入配電系統(tǒng)。
上篇:
下篇: